欢迎阅读高中化学氨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氨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投影】
①2007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
②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③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教师】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理性质
【教师多媒体出示新闻】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同学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到哪些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
【演示】喷泉实验。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但一水合氨又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为氨气和水。
2、化学性质
【教师】同学们继续思考,烧瓶内的液体变成红色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呈弱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同时也说明氨气也是一种碱性气体。
【教师】氨气也是气体当中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氨气的性质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氨气呢?
【学生】可以用湿润的红色试纸,如果气体使湿润的红色试纸变蓝,那就说明气体是氨气。
【教师】既然氨气是碱性气体,那么它是不是可以与酸反应呢?
【教师】演示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并尝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师】氨气可以与酸反应,生成含有铵根的盐,我们就把它叫做铵盐。那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不接触就能放出白烟呢?
【学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强挥发性。
3、铵盐的性质
【教师】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铵盐的性质部分,并讨论应当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并解释原因。
【学生】
①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
②由于铵盐会和强碱在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因此施用时应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含铵根离子的试剂中加入强碱(常用氢氧化钠)并加热,如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放出可确定有铵根离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氨的性质
作业:课后搜集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过程。
高中化学氨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氨族元素》是在《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一族元素,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氨是氮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是化肥工业制铵盐和硝酸的基础,并且氨的结构、性质典型,为学生把握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掌握了物质结构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某些基本实验技能、思维活跃、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氨的结构学习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
确立依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这种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是形成科学方法的基础。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学生来说是较高的要求,但又是学习化学的关键。
五、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自已归纳总结。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采取“活动,构建“的教学模式,通过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即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不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品质,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程序设计
设计思维: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线索组织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共分为五十环节。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新课,巩固已有的物质结构知识,为学生学习氨的性质做准备。
(二)新课教学,突出重点:
1.物理性质:展示收集好的氨,对氨进行直观认识。进而分组做喷泉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分析喷泉实验原理,突破难点。
2.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由氨的喷泉实验,氨能够使滴加酚酞的水变红,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学生分组做对比实验,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接近,观察,分析反应现象。
讨论:通过这一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在此引入氨的孤对电子与H+形成配位键,突出氨与酸的反应的实质。
(3)氨的催化氧化:由氨的元素化合价推导氨的还原性,呈现氨与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复习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
3.氨气的用途:以性质决定用途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氨的性质来推断氨的用途。
(三)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巩固练习:课后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哪些物质还可以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取消喷泉实验装置中插入烧瓶中的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目的是深入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高中化学氨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 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 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 )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 、 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 的受热分解与 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 、 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高中化学氨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氨的性质的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氨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
科学方法:通过对氨的性质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模型、假说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氨溶解性、还原性的实验分析,体验科学模型和科学假说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简单复习氮气的性质,引出氨和铵盐的新课题。 回忆旧知识,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通过承上启下,稳定学生情绪。
【板书】第三节氨铵盐
一、氨
1、氨的分子结构
【提问】请用电子式表示氨分子的结构。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展示1】氨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
【提问】根据氨的分子结构,你能推断出氨分子是极性分子吗?
【板书】具有一对孤对电子,呈三角锥形,极性分子。 观察分子模型,着重分析分子结构特点。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引导观察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展示2】一瓶氨气。
【提问】在通常状况下,氨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设问】氨容易不容易液化呢?
【录像1】实验—1氨易液化
观察要点:见学生课堂实验记录
【提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推断出什么结论?
【板书】易液化 观察并归纳氨气颜色、状态、气味,再依据氨的分子量定性的.推断其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比空气小。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课堂实验记录,分析得出氨易液化的结论。 通过观察氨气,学生独立归纳氨的物理性质。
渗透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讲述】氨易液化,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常用作致冷剂,举例说明液氨的用途。如:首都体育馆的制冷设备。
【提问】根据氨分子和水分子的结构特点,分析氨易不易溶解于水呢?
【过渡提问】根据分子的结构特点,推断出氨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氨易溶于水呢?
【演示】实验—2氨的溶解性喷泉实验观察要点:见课堂实验记录。
根据氨分子与水分子的结构特点,分析得出氨的溶解性大的假说,并根据已有氯化氢易溶于水的经验,设计用喷泉实验验证。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课堂实验记录,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现象分析得结论。 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通过对氨的溶解性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提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推断出什么结论?
【板书】极易溶于水(1∶700)
【过渡设问】在喷泉实验中,烧瓶内溶液变红,说明氨溶于水后呈碱性。大家分析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呢?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反应
【讲解】氨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即一水合氨,它能够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板书】
【讲解】利用氨水的性质,举例说明氨水的用途。如:实验室制备氨。
思考氨水具有弱碱性的本质原因是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具有碱性的物质。
领悟、记忆。
通过抓溶液变红这一新问题,引出氨与水反应性质。
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
【过渡设问】氨水具有碱性,能与哪类物质反应呢?
【演示】实验—3氨与氯化氢反应观察要点:见课堂实验记录
【提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推断出什么结论? 依据氨水的碱性,推断氨可与酸类物质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课堂实验记录,并分析反应可能的产物。 通过设问引出氨与酸反应的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设问】实验证明氨与酸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看一段录像就会明白。
【录像2】计算机动画模拟氨分子与氢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铵根离子的过程。
【板书】(2)氨与酸反应
NH3+HCl=NH4Cl
【讲解】氨同样能跟其它酸化合生成铵盐。请写出氨与硝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讲解】举例说明铵盐的用途。医疗上制医用稀氨水,治疗蚊虫叮咬。
观察模拟氨分子转化为铵离子的过程,了解该反应的实质。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在黑板上板演。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渗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通过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来使学生巩固对氨和酸反应的认识。
【提问】前面研究氨的性质,涉及的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氨中的氮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那—3的氮元素是否可以改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改变呢?变化时氨表现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呢?
【过渡】以氨与氧气反应为例。
【讲解】在不同价态的氮的化合物中,除了氨以外,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那就是硝酸。怎样才能由氨经过氧化制硝酸呢?
【演示】实验—4氨的催化氧化观察要点:见课堂实验记录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讲解】氨在催化剂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叫氨的催化氧化。它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板书】(3)氨与氧气反应 思考实现—3价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就需要提供氧化剂。进一步思考常见氧化剂有哪些,举例如:氧气、氯气等。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抓氨中—3价氮元素可变的假设,引出氨与氧气反应的性质。
通过氨在纯氧中燃烧得到氮气和水的反应介绍,渗透研究化学反应的目的是创造实用价值。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氨的
催化氧化。 标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及总数。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提问】根据氨的性质,我们可以归纳出氨的哪些用途呢?
【板书】4、氨的用途
【投影1】展示氨的用途框图
根据学过的氮的性质,推断氨的用途。
归纳小结,互相补充完善。 通过小结,进一步渗透结构与性质和用途三者的关系。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投影2】课堂练习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试描述实验进行时可能的现象,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思考:在实验室如何能够得到氨气。
【作业】
1、阅读课本第171~174页;
2、预习课本第175~176页。 分组讨论,各组由代表发言并展开争论,使问题得以解决。 通过反馈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落实情况。
通过思考,为下节课学习实验室制氨气的知识做准备。
【随堂检测】
1、浓H2SO4常用作气体干燥剂,是否可以用来干燥氨气?为什么?
2、氨水与液氨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