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欢迎阅读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些奇异的物种,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发现,而对于中班的孩子而言,更是觉得神奇,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让孩子主动地无穷的想像力,从而感知这个奇妙的世界。中班孩子年龄较小,他们想了解认识的奇异动物很多,一些物种不是我们随处可见,通过故事《谁丢了尾巴》,让幼儿了解并知道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特殊的保护方式,充分想像的空间,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吧。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用保护色、断尾、喷“墨汁”等保护自己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

活动准备

1、挂图二幅,图一:蝴蝶、蟋蟀、瓢虫、蜻蜓、枯叶蝶、花螳螂,竹节虫变色龙、树蛙、斑马等;图二: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

2、幼儿、家长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碟片、图书等资料。

3、没尾巴的动物图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活动,讲述故事《谁丢了尾巴》

(1)根据故事情节提问: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谁丢了尾巴?(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去交流,发现) (2)根据上述内容让幼儿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有了大致了解。

2、出示挂图1(枯叶蝶、蟋蟀、瓢虫、竹节虫等)讲解它们为什么不容易被敌人吃掉,引导幼儿说出它们自己有特殊的“保护色”。让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正是利用随着周围颜色变化面变化,从而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是它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出示挂图2(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让幼儿先自己说一说这些动物有哪些自我保护的本领。例如:壁虎断尾保护自己,蚯蚓断掉身体、海星的再生等这些动物的再生本领,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让孩子自主表述乌龟、乌贼鱼这些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

3、出示家长幼儿图书、碟片等资料,让幼儿观察。

放碟片,自我保护的动物,让幼儿观赏更多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

4、连线涂色游戏<找尾巴>,每人一张没尾巴的动物图片,每人一盒彩笔。

5、分组欣赏,共同。

延伸活动

1、到院子里探索秘密,找一找,院子里哪些昆虫动物有自己的自卫能力。

2、到图书区让幼儿观看关于动物的图书。

活动反思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对孩子们来说有着致使的吸引力,吸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本节课通过让幼儿了解动物通过保护色、再生等特殊的本领来保护自己,幼儿非常感兴趣,幼儿通过观察、表述、连线游戏、观看图书等方式,使幼儿更直观、生动地认识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方式,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重点:了解枯叶蝶、螳螂、竹节虫三种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难点:理解“保护色”。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捉迷藏的昆虫》

2、录像:《昆虫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

3、音乐:《春天》《清晨》

4、背景图四组,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昆虫图片,梳理幼儿已有经验。随着音乐《春天》表演入场。

出示昆虫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这些昆虫你在哪里见过?

2、寻找昆虫,探究保护色的秘密。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寻找躲藏的昆虫——枯叶蝶、螳螂、竹节虫。

(2)讨论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藏身地颜色的关系。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观看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2)讨论保护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虫有保护色。

4、经验拓展,了解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提问:还有哪种动物有保护色?

(2)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

5、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幼儿分成四组,将小动物图片放到适合其隐藏的背景图上,然后老师来找小动物,进行纠错和交流。

活动延伸: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分析: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

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理论依据:

草地上的蚂蚱、花丛中的蝴蝶,神秘的昆虫世界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能蹲在地上看一上午的蚂蚁搬家,喜欢追着蜻蜓飞舞,更想捉一只瓢虫数数到底有几颗星星……

他们玩着、说着、画着、问着,乐此不疲。但是,螳螂有几种颜色?竹节虫长什么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离大自然却越来越远了。

因此选择《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教学内容正是遵循了《纲要》中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原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所感兴趣的,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

在《捉迷藏的昆虫》活动中,教师始终坚持幼儿想、说、做在前,教师指导、小结在后的原则。皮亚杰还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因此,本次活动将探索过程与游戏结合起来,既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实施策略:

整个活动的组织以游戏贯穿始终。

1、师幼游戏,打好铺垫。通过游戏“捉迷藏”,理解“隐藏”与“发现”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做铺垫。

2、趣味寻找,探索发现。寻找花草丛中、图片中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的小昆虫,探寻昆虫保护自己的奥秘,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

3、角色扮演,知识拓展。通过扮演角色,复习巩固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藏有螳螂、蝴蝶、蚂蚱等昆虫的花草丛。

2、《昆虫躲猫猫》图片。

3、《春天》的音乐,昆虫头饰若干,小鸟头饰一个。

活动重点:

了解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活动难点:

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过程:

1、游戏“捉迷藏”,理解“隐藏”与“发现”之间的关系。

教师带领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亲身感受:如果想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必须要隐藏好。

2、探究、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找找、说说

①教师带领幼儿寻找藏在花草丛中的昆虫。

②请幼儿说说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讨论为什么这些昆虫藏在和身体颜色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昆虫以及与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2)看看、听听

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枯叶蝶、竹节虫、兰花螳螂等昆虫是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

(3)找找、认认

①教师出示《昆虫躲猫猫》大图片,请幼儿寻找图中已经认识的兰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

②请幼儿找出图片中的其他昆虫,拓展幼儿关于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经验。

3、游戏《小鸟和小虫》,复习巩固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经验。

教师带领幼儿玩“小虫和小鸟”的游戏,鼓励幼儿将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游戏中。

延伸活动:

激发幼儿继续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1、鼓励幼儿和家长收集关于动物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影像等资料。

2、鼓励幼儿通过向家长、教师请教或观看图书、影像等途径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保护色原理”的应用。

3、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昆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