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美术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的:学习对称与秩序的基础知识,

寻找并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与秩序美,

用各种方法表现对称美与秩序美,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对称与秩序的基本知识,并用各种方法表现。

教学准备:师:教学站。

生:绘画、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打开教学站,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

1、谈话:春天就要来了,一到春天同学们都喜欢去放风筝,老师也想买一个风筝,可不知道买什么样的好。于是我上去看了一看,在一个站上发现了许多各种款式的风筝。[解开屏保,显示教学站]请大家点击链接:风筝站。

2、欣赏:学生随意浏览。

3、谈话:不知同学们在欣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些风筝的外形虽然是各种各样的,[屏幕演示]有蝴蝶、有仙鹤、有金鱼等等,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大家请看[屏幕演示:FLASH]如果将这只蝴蝶的左半边向右折的话,左右两边正好是重叠的,这条金鱼也一样,还有这只蜻蜓……我们曾在一年级时就接触过,这种左右或者上下对应重复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对称)[板书]

4、讨论:除了风筝以外,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的事物?(人体、眼镜、花……)

5、欣赏:我们美术书的二十六课上也有许多对称的事物和图画,我们来欣赏一下。

6、板书:对称美、秩序美

三、新授:

1、欣赏:二十六课的课题是对称美、秩序美,对称我们已经知道了,那秩序是怎么回事呢?书上四十六页和四十七页有一些有关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告诉老师,什么是秩序?

2、讨论: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依一种规律井然有序地存在,就叫做秩序。

3、欣赏:在刚才的上还有一只风筝,大家看,[屏幕演示——龙]这条龙的身体也是由一部分、一部分有秩序地组合成的。

4、练习:现在请把这个窗口关掉,回到我们的站。在我们的上有一些图片,请你判断一下,图片里的事物是不是对称的,或者里面事物的排列有没有秩序。[学生在站上各自判断练习,现时显示结果。其中最后一幅既是对称,又是秩序]

5、:哪些同学全对了?[举手][指名回答]你错在哪儿?[将焦点引到最后一题,指出这张图里的木架既是对称的,又是秩序的。]有时候对称与秩序是同时存在的。

四、作业;

1、布置:那你能不能也来创造一些对称和秩序的美丽呢?在我们的站上还有一个资料库,里面有许多单独形象的图片资料[屏幕展示],请你在《画图》中将其组合成对称或秩序的作品,上传到站上。也可以以其为,用彩笔绘画或彩纸剪贴的方法表现一幅对称或秩序的作品。

2、学生作业,巡回指导。

五、展评:

分别欣赏站上和作业纸上的学生作品,请两至三位学生进行介绍。

六、拓展:

看了展示区中同学们精彩的作品,我想大家肯定都觉得对称美和秩序美是大自然的伟大设计,使千变万化的世界,避免了杂乱和无序,而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真诚地向大自然学习,在艺术、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对称和秩序。其实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感,即使是无序的事物,有时也是美好的。主要是要我们同学在平时注意观察,去发现美,欣赏美,并创造美。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线条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

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

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收集圆的物品,观察寻找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圆的图案。

教具: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

学具:彩笔、瓶盖、纽扣等圆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的美术课和平时有点不一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来上这一堂美术课,大家用掌声表示欢迎。其二、就是唐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同学们肯定会喜欢上它的,大家看,它来了-------

展示课件动画图片和播放声音,出现一个小圆点,(说话:同学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圆点,我喜欢穿各种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领可大啦!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在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大家都称我为魅力的小圆点呢!)

“同学们,听完了小圆点的自我介绍,它的自我评价还挺高,那今天,我们就让小圆点来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板书:《小圆点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在欣赏小圆点魅力之前,必须知道,怎么样才能算小圆点?谁能告诉老师,圆该怎么画呢?

学生来一个画圆,

老师用圆规示范画圆的方法。当然我们在画的时候不可能这么标准,做到尽量而已!

老师加于讲解:固定圆心,半径相等长度,旋转360度就是一个标准的圆了,如果里面是实心(有色彩)就是圆点,如果里面空心的那就是圆圈了!那今天我们画的圆点就是实心的,因为比较小!所以才叫为小圆点。

(一)、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怎么体现出来呢?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

老师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白纸,粘上一个小黑圆点,并做从上往下移动,出现三种画面效果,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体验小圆点位置变化后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提出来。

老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加与示范,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圆点,师生一起进行总结出三种感觉:

1.下落感 (悬空的感觉)

2.稳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样,四平八稳。)

3.安定感 (没有地方可以掉了)

老师拿出2个小圆黑点,要求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摆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

(请出2位同学上来进行摆放)

并得出以下两点感觉:

4.相互吸引感

5.相互排斥感。

老师总结: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象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出示课件,结合美术作品进行讲解)

(主体物---苹果,具有下落感)

(二)、同学们都知道,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由什么组成呢?点、线、面,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点是如何变成线的呢?(张贴两张点的`范图)

1.直线、曲线的感觉

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朝一个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直线,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曲线。所以点排列在一起会有线的感觉。(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2.移动的感觉

圆点从大到小,是一种透视现象,渐变后会产生移动的感觉!(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出示课件---火车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小圆点无处不在,看:

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图片,联系生活,从身边寻找灵感,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如---衣服、鞋、围棋、人民会堂灯、药丸、被子等等!)

老师加于讲解,并渗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相关知识。

(四)、小圆点不仅仅出现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且美术作品中,也有他们可爱的身影呢!你们看!出示课件,展示画面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明白小圆点的作用和独特的画面艺术效果。

同学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老师从构图、色彩等审美角度讲解,让学生认识俄国莫斯科画家康定斯基、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及其美术作品,使学生在美术欣赏和审美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最后重点介绍点彩画派的创始人法国画家修拉和其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

(五)、利用小圆点还可以摆放、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呢!大大小小的圆点组合在一块,就成了一张美丽的作品了!

出示课件,展示小圆点的美术作品、书本范作。

让学生结合美术作品,知道什么是抽象和具象作品。并从作品中发现小圆点有大小之分、聚散之分,有无规则之分等。

出示老师的示范作品(2张)

继续讲解抽象和具象美术作品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小圆点展示自己的魅力这么久了,现在该轮到我们一展自己的魅力了!但是小圆点还有几句话要给我们交代,它要和我们说什么呢?展示课件图片和播放声音:

老师再复述一遍,并根据不同水平定下三个评价标准(1个红点、2个红点、3个红点)。

1.每位同学用彩色小圆点进行装饰或用小圆点拼出其形状。

2.要美观。

3.更需要创意。

(播放轻音乐,愉悦课堂气氛)

方法不限,可以大小彩点结合使用,也可以直接点出作品,或点出作品轮廓后再填充彩点,还可以和线条互相结合在一起使用,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灵活机动。

四、作业欣赏、评价

评价小圆点的美术作品,师生共评、自评,好在哪?不好又在哪?互相提点建议!再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一 教学背景:

江西省铅山县古镇河口,江南四大名镇之一。铅山的林业,茶业等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日益发展,铅山以毛竹为原材料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结合的加工业逐渐繁荣,尤以武夷山等地的竹编花篮等工艺品更是远销国內外,享有盛誉。“五一”期间,本人带领学生来到了竹制品工厂,让学生先睹为快,大饱眼福,观看了工艺品整个制作程序,并让工艺品大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回校后,我们以纸代竹,进行竹篮的再度创作,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有很强的创作欲望。

二 教学对象:

小学3——6年级学生

三 活动材料:

不同颜色的彩色卡纸3——4张,铅笔,双面胶,透明胶,美工刀,剪刀,60厘米长直尺,彩带,贴纸等。

四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欣赏了解我国民间传统的竹编艺术。

2 学习纸编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4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勤于思考,善于创新,敢于创作的精神。

五 教学难,重点:

1 纸篮的编制方法,技巧和松紧等力度的掌握。

2 创作出造型独特,色彩协调,有特色装饰的个性作品。

六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 学生回忆工艺品竹篮制作的整个程序,并通过投影机播放伴有音乐的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好奇并萌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2 我们以纸代竹能编制出那么漂亮的`作品吗?观看过程中老师分析每个环节的要点和基本技能。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并总结整个制作程序。

“破”竹—— 编制篮底——编制篮身——“锁”口——制作提手——装饰点缀

(二)借鉴

1 裁纸带(同传统工艺中的“破”竹):把各种彩卡全部裁成2厘米宽的纸带,以备编制用。 要求:纸带要裁的均匀,平直。

(三)展示:

老师展示自己精心创作的造型,风格,装饰等不同的几款作品。(学生惊讶,好奇,更有创作的欲望)

(四)讨论、创作:

1:2——3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并创作。

2:讨论确定:篮子底部的长宽比例。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可设计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比例的篮底,确定用纸带的条数。

3 示范:

(1)老师作简单的示范,教学生的编制技巧(上下交错编制)。每两根纸带之间尽可能能编紧一些,这样的作品更结实,细致,耐看。

(2)底部编制完后,用透明胶把四个角固定好,以免放手后纸带变位,松散掉。 4 编制篮身(难点)

(1)老师讲解要点:

A:用不同颜色的彩卡纸带做成多个方形纸框(长宽比例和篮底的长宽一致)

B:按里外交错编制方法把第一条纸框编下,此时,由底部过渡到篮身(由二维变成三维),有一些难度,教导学生别急躁,要耐心,要配合,注意发挥团队的力量。

(1)学生讨论:根据自己的作品要求,篮身需编制的高度。

鼓励学生:篮身编制了两圈以上,造型初具规模,难题就迎刃而解,学生的自信心大增。

(五)篮口的制作(锁口)

要求:美观,牢固,造型独特。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可用卡纸,彩带,贴纸,大头贴等材料进行装饰。

(六)提手的制作:

提手可线,面结合,可刻制一些图案,可用其他材料缠绕等。学生根据有关资料,工艺品等大胆创新,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七)巡回指导:

1 、多激烈学生,要善于配合,敢于发挥,勇于创新。

2、不足之处及时指出。

七 作品展示

把小组创作出来的作品全部放在展示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作品风格配一些装饰品。如:篮子里放一些水果,花卉,千纸鹤,纸星星,玩具等,更加突出自己的作品风格。

八 教学随笔: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制作课。学生运用现代化的材料,借鉴中国民间传统的工业进行创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兴趣,大大鼓舞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课根据有关资料等再度创作纸编鸟笼等手工作品。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体验标志设计的美感。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培养设计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树立以创造意识为重点的设计观念。

2、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瓶盖、纸、彩泥等材质,通过学生剪一剪、贴一贴、捏一捏,设计出各种带有学校象征意义的标志,学习和掌握美化自己和美化环境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创新。

教学重点:讨论我们学校的特色,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学校的标志,反映学校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避免将标志设计得太多、太复杂,引导学生既要正确传达信息,又要简练美观。

教学准备:

师:各种厚薄、软硬的纸、彩泥、剪刀、胶水、双面胶、羽毛、钮扣等材料。各类小学标志、建行、农行、中行标志。生:要求学生每人收集一些各种形状、大小的瓶盖,小的`装饰物,所需工具: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欣赏分析

1、揭示标志存在的意义。

出示三个银行的标志。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这三个标志的设计意图。

引入钱币文化的介绍。

2、标志设计的特征。

3、讨论特色

同样是银行,标志设计却又有共性又各具特色。今天设计班级标志,你们能设计出学校的特色吗?我们学校有什么特色?

创作设计:你设计的学校标志,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构成?

注意标志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材料的多样性,

图案色彩的运用变化。

三、巡回指导

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特别符合班级特色的创作给予及时的表扬,给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四、收拾

五、激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