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初二生物社会行为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生物社会行为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结群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难点
蚂蚁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气味,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二)讨论交流,学习新知
1.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
观察录像和资料,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提出问题:
(1)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群居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特征?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搜索到的资源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第一小组:介绍猴子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二小组:介绍蚂蚁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三小组:介绍狼的生活习性。
第四小组:简单介绍几种其他生物也具有的群体生活特点。
学生的介绍是否准确,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教师不做评论,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根据几位学生的介绍以及视频内容,学生经过简单分析,很容易说出这些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点。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了社会行为的特点,达成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牧羊人是怎样利用“领头羊”放牧的?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2.结群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很多动物都有结群生活的习性。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后目标变大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因此对动物的生存不利;也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好集体防御抵害,能够有效地避开捕食者,因此对动物的生存是有利。你是怎样看代这个问题的?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甲方:结群生活好
乙方:单独生活好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单独捕食有单独捕食的优点,群居生活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点,都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来的。通过激烈的辩论,突破了教学难点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三)生活探秘,渗透科学
问题:当发生危险时,你知道蚂蚁是怎样逃生的吗?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四)知识拓展
1.“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2.羊群走路靠头羊,为什么?牧羊人又是怎么放牧的?
3.分析资料: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已经走投无路。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重获新生的小河。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为我们创造了足以震撼心灵的人生感悟。作为社会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人有何感触呢?
(五)课外延伸
1.昆虫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灵敏的嗅觉器官识别一些信息化合物。昆虫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学语言”。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引诱外激素气味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甚至千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蜜蜂习惯过“大家庭”生活,其“家庭成员间的通讯联系”,甚至各种级别的分化和形成,不少与“化学语言”有关。请回答:什么是昆虫的“化学语言”?雌蛾能释放什么物质来作为“化学语言”
2.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张良用蚂蚁排成的“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你知道张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吗?(在糖浆上聚成蚁字)。
四、板书设计
初二生物社会行为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一章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第一节讲的是动物的运动,它是学习第二、三节动物行为的基础。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动物的社会行为是动物行为的一种。
《社会行为》这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5、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认同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教学程序
以生物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收集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文章和资料,并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课堂活动
1、导入阶段
针对学生课前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2、新知识学习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蜜蜂,白蚁群体成员分别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然后,多媒体演示白蚁等生物的群体生活,并观察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方向为:
1、群体中等级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这些生物为什么要结群生生活?
3、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这样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先提出问题:蜜蜂,蚂蚁,鸟类,灵长类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录像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迅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引导方向:
1、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2、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
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四、总结与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培养。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动物的社会行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等
三、探究蚂蚁的通迅
初二生物社会行为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社会行为》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两幅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总结,易于学生接受。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这一观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认真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学情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生物课已经没有七年级的新生那么有兴趣。因为在一年的学习中,现实告诉他们:学好语、数、外、物才是硬道理。因此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务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贴近生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自学的动力。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结群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难点
蚂蚁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气味,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录像、演示动画,化抽象为形象,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源,化被动为主动,逐步实现生本教育。
学法
仅仅教会学生知识的老师不是好老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观察思考法:观察为其思考提供必要的源泉,有助于理解。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加深对诚信的认识,也有利于锻炼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境情景,引入新课
欣赏图片,以语言引导:你能看到那些群居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这些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二)讨论交流,学习新知
(1)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
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如单纯讲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直观的录像和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教师提出问题:
1.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群居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特征?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搜索到的资源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第一小组:介绍猴子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二小组:介绍蚂蚁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三小组:介绍狼的生活习性。
第四小组:简单介绍几种其他生物也具有的群体生活特点。
学生的介绍是否准确,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教师不做评论,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根据几位学生的介绍以及视频内容,学生经过简单分析,很容易说出这些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点。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了社会行为的特点,达成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牧羊人是怎样利用“领头羊”放牧的?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设计意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或是绘声绘色,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教学手段。但是这些方法都难免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本环节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主,课前利用网络,以多媒体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选择信息资源,课上交流讨论,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也亲近了实际生活。
(2)结群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很多动物都有结群生活的习性。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后目标变大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因此对动物的生存不利;也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好集体防御抵害能够有效地避开捕食者,因此对动物的生存是有利。你是怎样看代这个问题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甲方:结群生活好
乙方:单独生活好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单独捕食有单独捕食的优点,群居生活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点,都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来的。通过激烈的辩论,突破了教学难点-----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设计意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记忆是机械的,暂时性的,而学生自己通过讨论、交流,其知识的接受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将学生知识储备展示的淋漓尽致,配以教师讲解,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主动性,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生活探秘,渗透科学
问题:当发生危险时,你知道蚂蚁是怎样逃生的吗?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四)知识拓展
生物是与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让生物从课堂走进生活,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提出问题:人类是高级动物,也是社会的一员,是不是也具有社会行为的特征呢?那么他与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点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开拓视野,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课外延伸
伴着美妙的音乐,请学生在欣赏群居动物的纯美瞬间的同时,静静思考。
设计意图: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感悟: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初二生物社会行为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章课标要求
1、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
2、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4、引导学生在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新旧教材的区别
旧教材:侧重于对动物的各种行为的描述、罗列。
新教材:提供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了一些动物行为的特征,这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由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本节的知识要点:
(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与同学交流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2、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3、课前准备
教师: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
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教学设计
为了全面地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已不是从前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从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引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如下:
1、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展示课件)
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学生有很多熟悉,也许是经历过的事。如:无脊椎动物中如蜂、蚁等,脊椎动物中如象、狮、鼠,各种灵长类动物等都是群居的。
这样就把学生们身边对动物行为的感受引入到这节课要讲的社会行为。这样让学生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兴趣。
2、从熟悉的事例到陌生事例的分析,区别动物的行为。
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要理解动物所产生的行为属于哪一类。因此我先让学生明白分类的依据。在这个基础上,我先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让学生谈谈动物所产生行为的看法,对此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去阅读资料、观察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这样使学生在认识到判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能力。
当学生对所认识的知识有所了解后,我请同学谈谈自己的分析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依据。对同学们提出的看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溶入到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中。这样我就通过这个活动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所谓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而且是一个亲密合作的伙伴。当学生在探讨中出现错误时,老师应给予一定的引导,讲解及时纠正。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教师乐意地接受,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分析、讲解。让我们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增强了师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感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对每一位(组)学生的发言,都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中注意关注和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长发展的快乐,从而受人赞赏而奋发向上。
3、交流总结,体会感受
课堂即将结束时,我总是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由于各自的感想体会不同,但从学生对课堂的知识的收获中,看到了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成果。这样通过对比,学会反思,认识到自己在今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4、学生活动:
教师出示一些内容,如:我家着火了,请你帮忙去救火;有个小孩落水了,请你帮
忙去救人……
让一个同学用表情、动作表演给大家,让大家猜测。
五、小结:
群居对动物有利,可以更有效地猎食,也可以更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进攻。
群居对动物也有不利之处。
动物社会依靠通讯使各成员声息相通,行动一致。
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 、触觉通讯、电通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