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欢迎阅读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1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边玩边观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线系小球旋转玩具表演。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表演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玩”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这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圆心

①徒手画圆。

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师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评说、其乐融融。]

②用工具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画圆方法任学生自选,既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民主。]

③找圆心。

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④游戏趣味题。

在操场上,体育老师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给同学们做游戏。老师说,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都会派上用场。你喜欢站在什么位置呢?请你点出来。

[教师请学生边点边说明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给予评说。如学生点到“圆心”,师评说:“你很有雄心,喜欢别人围着你转,将来必成大器。”如学生点到“圆内”,师评说:“你比较守规矩,喜欢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将来不容易犯错误。”如学生点到“圆上”,师评说:“你做事很有规律,能够遵循原则,同时与‘上司’相处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学生点到“圆外”,师评说:“你很了不起,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做事不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创新,有开拓精神,将来定会大有作为。”这样教学,生动有趣,其乐无穷,激励性强,学生乐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学生对圆、圆心、圆内、圆上、圆外等基本概念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2

一、课前思考

刚接触新带的六年级同学时,我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语文还是好学多了,只要你下点工夫记记,再把作文写好点,八九十分好考得很。但是数学太难了,千变万化的,记没什么用,做也没什么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学好它。并且很多老师也觉得,感觉数学课上得并不是不好,效果也不错,但是怎么一做作业或者考试就问题百出?如今的数学好象真的变成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老师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情境导入、游戏进行时同学们群情激昂,一到知识呈现和抽象理论时却热情顿失。有时老师也感觉前面的导入和游戏的巩固是不是多余的了?怎么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时却一个都抽象不出来呢?所以就导致最后的结论还是由老师急急忙忙地总结出来了,探究又流于形式了。

在这里我觉得对于课本的内涵老师还得深入地进行钻研和参悟,并且要真正了解编者的意图。新的教材具有跳跃性、分散性、情境化,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好象是冲突的。老师自己把握不准,盲目开发很容易造成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遗漏。

在北师大版第11册第23页的百分数应用(一)的教学中我就我的一点小体会与大家谈谈。

看课本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教材的编写是利用线段图的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掌握的。备课的时候我打算先从制作冰块这一情境导入,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线段图,再说出由线段图中增加的部分是多少,然后总结出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拓展得出“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后来听了同年级老师的一堂课,对这一节课我又有了新的上法。

学生原来已经学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所以教这节课时我就始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

二、课堂实施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户外放上一盆水,水会结成冰,同学们发现一个细微的变化没有?水变成冰后体积会怎么样?(在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某一容器的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观察变化,同学们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了。)

2、课件出示应用题。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能根据题目的意思把线段图画出来吗?

生:没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看看线段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冰的体积大所以冰的线段画长点。

生2:我知道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5立方厘米。

生3:我还看出了冰的体积是水的50/45。

师:同学们都看得非常仔细。我们原来学过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你们还记得吗?

生:当然记得啦。就是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师:那我们看看这道题,可以从原来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吗?怎样理解呢?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告诉老师好吗?

生讨论。

点名学生代表回答。

生1:可以这样做。用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我们原来学过冰相对与水来说是一个变化的量,所以水可以看作是单位“1”的量。然后我们知道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再减去1就知道增加几分之几了?

生2:我也觉得应该用冰除以水,我们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所以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必须先求出来,然后再减去水的体积就可以了。

生3:我觉得先可以求出增加了多少,然后再求出增加的是水的几分之几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原来的数学学得可真好,能把这道题转化成原来所学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了。那现在求的是百分之几,同学们能化出来吗?

鼓励同学们根据刚才两种思路列式计算。在这里教师始终是在抛砖引玉。利用学生的旧知探究新知,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觉得困难并且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这里还是不够的。

(三)、继续深究

师:我们知道了这节课所学的跟原来是有很大的联系的。那同学们说说,我们解关于“增加百分之几”的应该题的关键是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看。

生:因为这样的题目关键是求“增加的是谁的百分之几”那么谁是单位“1”的量呢?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就象我们上面这道题,增加的部分同学们都知道,但是增加的部分除以冰还是除以水呢?关键是看谁是单位“1”的量,那我们怎么确定单位“1”的量呢?

生:一般后面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

师:能说准确点吗?

生:我认为题目中说的谁比谁增加多少,“比”字后面的那个量一般可以看作是单位“1”的量。

师:这个同学真是太棒了!

师:我们学了“增加百分之几”那“减少百分之几”又怎么理解呢?

课件出示课本第23页的试一试。电饭煲的原价是220元,现价是160元,电饭煲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象上一道题那样先求出减少多少,然后再求减少的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原价看作单位“1”,先求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再用1去减这个百分之几就可以了。

通过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应用中“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四)抽象总结

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增加(或者减少)几分之几”两种说法。同学们自己交流总结。

生1:我觉得今天所学的可以当作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算,只不过增加的要减去1,减少的要用1去减。

生2:我觉得我也是从原来知识来理解这种百分数的应用题的,只不过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我理解为“增加或减少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也就比原来的问题多了一步,就是先求出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了。

通过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总结。

三、教后畅想

就拿这节课来说如果老师单纯地先教学生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讲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兴致不高。但是这里改变一下观念,始终引导学生从旧的知识探求新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由旧知中总结概括出来。尽管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道具,轰轰烈烈的游戏,只有平平实实的探究,但是学生依旧兴趣很浓,并且学得非常轻松。教学中教师始终组织引导学生往已有的知识上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课改并不是弄得课堂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并且课改也不能完全丢弃原来好的思考方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始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真正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还要注意把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不同年龄层次的要有不同的数学活动,不要那些虚假的活跃,不要那些盲目的活动,不要那些散乱的活动,不要那些放任自流的活动。有时平实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

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想:

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搜集、处理、获取、分析、解决、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在本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参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当参与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时,参与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此要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

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了。在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元硬币、直尺、卷尺、系线的小球、计算器、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媒体显示:唐老鸭与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唐老鸭、米老鼠所跑的跑线,讨论、回答问题。

(1)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

3、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梳理筛选形成学习目标:①什么叫做圆的周长?②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④圆的周长怎样计算?⑤圆的周长计算有什么用处?

[设想: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形成学习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实际感知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各自圆片学具,边摸边说圆的周长;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

2、明确圆周长的意义。

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概括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媒体显示一个圆,并闪动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是一条什么线?

(2)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

(3)什么叫做圆的周长?

学生讨论互补,概括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显示字幕)

[设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