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1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2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
学生总结:
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
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
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
①有明确的目的;
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3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感受音乐
教学难点:
学生即兴创作打击乐合奏及根据音乐创设情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部分打击乐器学生自带打击乐器(自制)
教学过程:
一、赏析揭题
目的:创设气氛揭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方法:欣赏、讨论、评说
课前准备:展示美术画《秋景》,欣赏音乐《庆丰收》
(一)组织教学、课堂礼仪,形成良好文明的教学气氛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进行讨论,谈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导入新课,揭示主题“秋”
(四)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音乐形式的多样性,能辨民乐合奏中主要乐器的音乐。
2、训练打击乐合奏与节奏律动的能力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
二、欣赏曲目《丰收锣鼓》
目的: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联系
方法:欣赏、讨论、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1、欣赏乐曲《丰收锣鼓》(第一遍)
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欣赏
(2)能否听出乐曲的音乐结构
(3) 试着找出乐曲中的两段无旋律的民乐打击乐合奏片断,并设计一幅与音乐情景相符的活动场面。
2、第二遍欣赏
方法:(1)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音乐。
(2)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锣鼓模仿打击,其余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合奏,让学生从鼓乐声中切身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
三、总结:
1、由学生谈体会
2、评出最佳表演组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
2、《洗衣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洗衣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藏族民歌及藏族舞蹈特点,并学跳藏族舞。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一个教学课件,上面有藏族风光、藏族风情以及藏族歌曲《青藏高原》和藏族舞蹈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品:
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青藏高原》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大屏幕)藏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师:藏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
二、初听歌曲《洗衣歌》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2、听完以后,师生畅谈听后感。
三、教师介绍作品:
歌曲《洗衣歌》是藏族舞蹈《洗衣歌》的主题歌,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和舞蹈特色。歌曲歌唱了人民解放军和藏族人民之间的深厚的鱼水情谊。歌曲以藏族民间音乐朴实健康的音调为素材,既保留了风格,又有所创造。曲调起伏跌宕,充满欢乐与激情。
四、复听作品:
1、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歌曲带给我们的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2、舞蹈片段欣赏《洗衣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并欣赏藏族美丽的舞蹈。
五、跟唱歌曲:
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
六、创意表现歌曲:
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洗衣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大屏幕展示)
1、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侓动
2、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情
3、画一幅美图.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洗衣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七、小结:
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知道国界线的划分情况。
2、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情况,掌握主要的发达国家。
3、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
学习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主要内容
1、国家和地区。
提问: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小的国家?最大俄罗斯,最小梵蒂冈。据图找出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记住他们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轮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国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个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区:格陵兰岛。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补充:国界线的划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等自然情况划分,有的根据语言、民族、总结等社会经济情况划分。如美国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鲁等。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
发展中国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国,印度。
强调:南北对话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北代表发达国家,南表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如亚洲的韩国,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等。这一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掌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轮廓等特征。
3、国际合作。
读课本,明确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
发达国家需要:资源,劳动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美国的纽约。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
补充:掌握世界主要组织的英文缩写,标志,主要职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