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四年级语文《祁黄羊》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祁黄羊》教学反思 篇1
《祁黄羊》是一则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课文。着重讲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思想境界。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含义
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围绕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力求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当同学们初步了解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时,我创设了“乘坐时光列车,回到春秋时代”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变成故事中的人物,走进历史,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亲自参与故事发展,进行角色体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体会、感悟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思想境界。这样处理,既注重了教师引导,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紧扣文本,依据学情、以学生为主体,巧妙点拨、层层深入,将学生的体验引向纵深,充分领悟了文本的内涵及价值取向,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有丰富细腻感情的祁黄羊就这样在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中“诞生”了。同时,我认为,体验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较为明晰的结论,还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法迁移,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指导研读“祁黄羊外举” 这部分内容后,我由扶到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励和相信学生,“授之以渔”,采用学法迁移,放手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参与进来,了解学情,及时调控,点拨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感受到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快乐。
三、以交流分享的方式,升华经验。
在学生充分获得感悟的基础上,我以填空的方式:你眼前出现了一位祁黄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平台,让学生畅谈个人看法、独特体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价值取向。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体验再读点题性的语句,即晋悼公夸奖祁黄羊的话,再次点出“中心”、“精髓”,收到了升华体验的功效。
学生在分角色评价祁黄羊的做法时,部分孩子不敢讲实话,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总是在想法设法迎合老师,说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懂,甚至不相信的套话、空话。我想,这是不是和我们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过分关注思想教育有些关系。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教材的价值取向是教材的核心与灵魂,教师怎样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指导,关系到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怎样的精神食粮。这儿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该怎么把握,值得反思。
四年级语文《祁黄羊》教学反思 篇2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在课堂上,我直接奔向问题的所在,让学生找出反映他品格的一句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及词语“出以公心”。在讲述晋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了人物的对话,并注意人物的提示语,注意句子中的标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想了想,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尝试透过文字体味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从而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指导研读后,充分激励和相信学生,“授之以渔”,采用学法迁移,放手让他们自学第二次对话,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围绕各自的观点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论证、辩论。在不断的争辩中,同学们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掩藏于表面之下的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
教学中,我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新鲜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伴随着情感,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水到渠成地把他们心中的观点表达了出来。正是由于情境的巧妙设置,使学生动情、动心,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学生真挚的情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善于寻找话题,发掘这个话题中的资源,就能迎来源源不断的活水,通过开放话题、延展话题、迁移话题、超越话题,实现话题的可持续性发展,使课文成为理解语文的窗口、使课堂成为师生才智较量的阵地、使语文成为学生追梦的乐园。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我在设计时注意了提示语的重要性,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但指导朗读时却忽略了运用,教学细节落实不到位。而且,由于准备不充分,我课堂上对自己所设计的环节在课堂上不能灵活地实施,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地发挥。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学到了很多,更激励我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年级语文《祁黄羊》教学反思 篇3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由于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世上哪有如此巧事,祁黄羊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担当重任,刚好这个人就去世了,是不是祁故意的呢?他的根本用意在于推荐自己的儿子,而不落人口舌?应对学生的疑问,我顿时愣住,一堂课便草草结束。课后,我向我们吴校长请教,才弄清楚故事的原委。
原先祁黄羊荐贤的故事并非如课文中所写。祁刚开始推荐解狐担任另一职位,解狐做得很好,“国人皆称善”,之后,祁黄羊再推荐祁午接替自己的中军尉一职,他也做得很好,为百姓所称颂,从而,祁黄羊荐贤成为千古美谈。而我们的课文却把这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了,以至于学生对祁黄羊的人品产生了质疑。
透过这片课文的教学,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并不能就教材而论教材,而就应渗透教材、拓展教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
四年级语文《祁黄羊》教学反思 篇4
《祁黄羊》这篇课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私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次为国举荐贤才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本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简单,人物的形象鲜明。全文紧紧围绕“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句话展开的。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公正的人。
课文中“祁黄羊举荐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正是紧紧围绕“举荐人才”展开。在学生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之后,重点创设了情境对话,来加深对人物崇高思想的理解。如:解狐和祈午听到祈黄羊举荐他时,会怎么想,怎么做?祈黄羊的亲朋好友及嫉恨祁黄羊的人又会怎样想?在站在人物的角度进行思考之后,再写一写,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就十分容易了。
另外,祁黄羊的人物形象除了从祁黄羊的举荐理由中可以感受到,还从他的神态中也有所领悟。例如: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两个“想了想”“郑重”,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是唯才是举的。
预设是完整的,但在进行这一课的学习中,存在了许多的遗憾:
1.为了体现课堂的真实,导学案没有前置,再加上这节课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较多,孩子们在课堂上去书写,造成了时间安排的不当,导致拖堂。
2.在孩子们书写的过程中,情感、气氛突然降至冰点,语文课缺乏了语文味,好像做阅读题似的。
如果再上此课,首先要将导学案前置,然后随着课堂的需要来灵活使用,不能硬套四个环节;要让学生理解清楚“一心为公”的意思,怎样爱国,要量力而行,可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三爱三节”是爱国的表现,好好学习是爱国的表现,爱护、保护环境也是爱国的表现……
四年级语文《祁黄羊》教学反思 篇5
这一篇介绍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辞职,不计较私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举荐人才的事,从而表现出祁黄羊处事公正、出以公心的可贵品格。
通过故事表现人物品格,那么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为此,我这样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自读文章,看看文章中如何评价祁黄羊的。让学生对人物有个初步的了解。紧接着,我的问题是:钦佩?说明什么?能换个词吗?钦佩的理由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那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不避仇,不避亲。这是在让学生朗读课文,深化两次举荐贤才,出以公心,一心为国。
文章结构清晰,学生轻而易举找到两次举荐,巩固了对人物的认识,尤其进一步明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能生动描写出人物的品格,提出要求,在以后的习作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当然,课堂中也因老师的预设不足,让学生给难倒了。在学习外举不避仇时,部分孩子也查阅了资料,知道祁黄羊与解狐是杀父之仇,我也仅仅查到这里,说说了在古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等等,这是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他们都是为官的,解狐杀他父亲,不是要杀人偿命吗?再说他是官,不是明知故犯,更该杀头的吗?”问的老师一愣,可又不能乱说,我只能把问题还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那同学们你们认为会是怎么回事?”学生七嘴八舌后,我把它当成了课后作业,布置给了孩子“课下,找找资料,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如果我课前在多细心一些,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学生中再次“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