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2、品读细节描写的词句,带着不同的感受朗读品味描写菊花的句子,层层深入,感悟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深厚,感受力量,感悟生命。
3、能深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赏乐揭题。
1.播放歌曲《叫一声妈妈》。
师: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自己的一生来爱你;有一种爱,她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2.点击课题。
是啊!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应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母亲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师板书《秋天的怀念》,生读课题。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师:秋天的怀念,多么诗意的题目,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洋溢着母爱的句子。
1、学生自读。
2、全班重点交流: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体会母亲的心情。(结合交流,师引导。附:①母亲扑过来------这位母亲,你干吗忍住呢?你应该把你的悲伤、痛苦都哭出来呀!你为什么不哭呢?指导朗读:你真懂得母亲的心思!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母亲当时的心情吧!②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指导朗读:是啊,整宿整宿,多么漫长的煎熬啊!让我们也去体会体会!齐读------③我那个生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说话训练:母亲的这句话里有个省略号,表示——读到这儿,你能把母亲没说完的话说出来吗?)
3、引导小结。
师:是呀,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都涌动着母亲的爱,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母爱是怎样的。
师小结: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作者正是抓住一个个细节来描写伟大无私的母爱的。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1、师:刚才,我们一起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现在咱们请同学读出最感动我们的语句来,让我们再次感受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配乐《江河水》)。
2、师:母亲的一个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眼神,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这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你能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秋天的怀念的段落来吗?
3、交流:大家同意吗?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①图欣赏——美吗?就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话。
②自由读练读。③指名读。
④你为什么把淡雅读得那么轻、那么柔呢?
⑤师:这么一个伟大的母亲已经离我而去,又是一年秋来到,又是菊花烂漫时,睹物思人,思绪万千,在花丛中,“我”仿佛又看到母亲憔悴的脸、“我”仿佛又听到母亲那和蔼的话语……带着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从母爱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1、师:就是这北海的菊花,曾经使重病缠身的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带我去看。现在,你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的原因了吗?你明白了母亲未说完的话吗?
2、又一年的清明节到了,“我”来到母亲的墓前,请把想说的说给母亲听听吧!
3、师:是啊,作者也懂得:母亲让他去看菊花,是想他学会菊花的坚强,想他好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应珍惜我们的生命,好好活下去!这里,我想送大家一段话:
当灾难与逆境来临时
愿我们更坚强!
当爱围绕我们周围时
愿你我都珍惜!
愿我们的生命之花
越开越烂漫!
愿天下母亲的笑脸
越来越灿烂!
板书设计:秋天的怀念
伟大“我”
怀念
无私母亲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题的含义。
2.感受母亲形象体会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之情。
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用秋思诗引出:我们学过不少秋思的诗,看来秋天是个容易引起我们无限遐思的季节,著名作家史铁生也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2.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3.分析题目:题目给了你哪些信息?你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你以为要关注的字(书写,读音)和词(意义,运用)推荐给同学。
2.你觉得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坚韧、宽容、伟大、无私、博大、宽厚、深沉……)
3.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读完全文,你理解的题目《秋天的怀念》是什么含义?
(参考: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里看菊花引发对母亲的思念……)
读完课文你的心情如何?至少用两个词来形容你感受了“我”怎样的情感?
(参考:感伤;
作者的情感:淡淡的叙述中有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忏悔、内疚等)
三、品读思辨
1.课文是《秋天的怀念》,请把文中和秋天有关的词句找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③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2.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你能发现作者的用心吗?
参考:
我发现:“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我发现:母亲爱花(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但儿子的脚却残废了,她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侍弄花。
我发现:花是全文的线索,为从侧面烘托出母爱,也是为了不忘母爱。
我发现:妈妈想要瘸腿的儿子去看一看花缓解心中的压力和不满,母亲永远都替
儿子着想,自己生病了也瞒着。
我发现:母亲像菊花一般坚韧,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
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我发现: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
3.小结: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以此为题,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思考,读懂母爱。
1.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2.学生品味
参考:“悄悄地”——无声的离开,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2.小结: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坚韧、宽容、伟大、无私的母亲。
二、研读思考,读懂“我”的忏悔
1.母亲对“我”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我”呢?找出描写“我”的词句来。
①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②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④“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⑤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用PPT补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2.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
小结:
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甚至差点失去生活的勇气。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三、作业:阅读史铁生的几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D、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4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赏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难点为:学习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时间是两个课时,今天我所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课文所写内容属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也就交待了课文的创作背景。因此我就设计了通过介绍作者来导入新课的方式。
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从他所写的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我从网上下载了本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提出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回答。因为本篇课文作者是以“看菊花”为线索
来写,我在本课时也是以作者三看菊花为线索来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简要叙述。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一次(第1自然段):。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母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第二次(第2自然段):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这一个问题,只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看菊花的叙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情节和作者的感情变化,下面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三看菊花见真情
三看菊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时是各有侧重的,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对第一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问题:第一次看菊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她为什么想让我去看菊花呢?
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心态上悲观绝望:“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地睡不了觉。
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想让儿子走出去,走出这个压抑的空间,走出心理上阴影。
总结: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脾气暴躁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母亲在自己身患身病的情况下,对儿子的暴怒无常依然能够理解并宽容,并坚强地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她对病痛的艰难忍受,对儿子的宽容理解、坚强鼓励都源于她对儿子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2、二看菊花,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菊花,我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问题:从本段中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学生在浏览、讨论后,会指出以下细节描写的地方,然后师生共同明确: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2)“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
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
总结: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是细腻的。
(3)这样的一位细心的母亲,怎么会让“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呢?
讨论后明确:这样一位细心的母亲,爱花的母亲,她怎么会漠视花的死去呢?她定然是有心无力。母亲病得那样厉害,还要为儿子日夜操劳,她柔弱的肩膀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啊!可她还是将自己的病痛隐瞒,唯恐自己的病情会给儿子的心理再加上了一丁点的负担,这一切,只因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啊!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第三次看菊花,侧重于从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对应教学目标设计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第三次看菊花时,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相比较,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
第一次时,作者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可以从动作与语言的描写中看出来。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四周的墙壁。”“我狠命捶打??我可活什么劲!”
第三次时,“黄色的花淡雅??好好儿活”,对花的描写,暗示我走出了心理低谷,重新捡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决定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
是母爱促使了这一转变。
4、感悟作者的愧疚之情
找出文中写母亲病痛的句子或表现我愧疚的句子,大家讨论一下:
示例: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睡不了觉。
B.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已经病成那样。
“我”在生病时只顾着自己的感受,完全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母亲却忍受着病痛和心痛鼓励儿子,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愧疚和自责呢?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让我彻底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任性与懦弱,也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动力和信心。
四、总结
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伟大无私的、坚强的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和关爱,也深情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
五、作业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看菊花 二看菊花 三看菊花
我: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母亲: 听说北海??去走走 北海的??去看看吧
母爱:伟大、无私、细腻
我: 怀念 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