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竹节人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六年级语文竹节人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竹节人教学反思 篇1

《示儿》一课紧扣一个悲字让学生理解诗文,重点思考诗人临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唯一的遗愿又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学生很快便找出了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追问:这个‘悲’字包含了几层意思?也就是说,作者都悲伤些什么?学生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讲解中我介绍了一段金兵南侵,淮河以北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被迫南迁但贪生怕死,一味求和的历史,由此引导学生领会到作者有三悲:一悲,临死前没能看到祖国的统一;二悲,自己年迈体衰,无法再为国家效力;三悲朝廷,不派兵迎敌平定战乱。所以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凸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又配以拓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让学生从中明白当时的统治者昏庸、,不思收复中原以至于诗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什么也做不了时的无奈,哀怨,伤痛,悲愤!让学生透彻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源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适时的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奔走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志!找准诗眼,体会它贯穿全诗的情感是学诗的关键所在,适时的思想教育蕴含其中效果更佳!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几个步骤:明诗题;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些,学生也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另外,尝试根据实际情况写诗也是一不小的收获。不过给学生自由体会的时间还不够多,以后应放手让孩子多做自主学习!

六年级语文竹节人教学反思 篇2

《竹节人》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主要写了“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并且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最后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也偷偷玩竹节人的趣事,表现了孩子们甚至老师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分成几部分来把握。因为本课的课文比较长,为了避免知识体系的混乱,我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线索,通过“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看到老师偷偷玩竹节人”这样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对整个课文内容在心中构建起来。

2、在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在把握线索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通过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使得他们对本文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喜悦与满足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3、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蕴含的.感情的同时,让学生知道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读法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为了完成叫别人制作这种玩具的任务,我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该先快速地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地读。

4、在品读文中的经典词语和句子时,我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的方法学习,例如,描写老师没收玩具时“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词语,将老师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详细地刻画了几个场景,整个过程有详有略,错落有致。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在本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准确地把握了本课的目标。本课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而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因此我通过放手让学生分析课文、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与自身童年生活比较,了解体悟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充满童趣的语言,同学们参与度很高,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很好。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因为课文比较长,在分析课文时,我的指导比较多,课堂上,学生们的参与度比较高,我又想让每个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很大的欠缺,使得课堂进行不完,最终拖堂。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再对课文把握精细一点,对于指导和干巴巴的分析方面缩短时间,对于朗读,让参与的同学合理地把握时间,总之,从整体的课文学习上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六年级语文竹节人教学反思 篇3

《竹节人》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因为“我”和同桌上课时偷玩斗竹节人,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却意外地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喜爱竹节人的故事。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生动又富有童趣,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童真、童趣的可贵。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阅读策咯单元。《竹节人》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咯,形成运用阅读策咯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提高阅读效率,完成阅读任务,这是提高阅读学生速度训练的例文,以此课文为例,对学生进行提高阅读速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

我在本课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训练扎实,学生有收获。

1、根据从文中学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实际运用,自己制作竹节人,和同学一起玩,再将制作过程写下来,用阅读指导制作,由制作再到写作训练,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好的完成了有目的地阅读任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以读促演,以演巩固读;以读指导制作,在制作中领悟作者装饰竹节人、斗竹节人的乐趣;再将过程写下来,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揣摩语言获得文本信息,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训练思维能力。我觉得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到这一点。

3、在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时,阅读有关对老师的描写,采用复述的方法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想象老师玩竹节人的动作、语言、神态,最后进行《老师的故事》主题小练笔,学生兴趣高涨,写《童心未泯的老师》、《老师也玩竹节人》等作文,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

虽然学生们在学课文之前没有玩过竹节人,但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竹节人的痴迷和喜爱不亚于文中所描写的那样,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阅读策略,就不同的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通过品读文本,去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师指导用书中提示:三个阅读任务的教学,要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不必每个任务都指导得细致。这一点我没做到,“放”的少,“扶”的多。今后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语文竹节人教学反思 篇4

针对教学设计时的几个问题,我把设计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动。用“怎么写更有条理?怎么说更生动?怎么讲更精彩?”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三个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以下成功之处:

1.落实了阅读策略的训练。通过具体的训练,让学生懂得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就不同,运用但阅读方法也不同。

2.训练学生用“扫读”法读全文,“跳读”法关注不同的阅读内容。并训练学生运用“圈画关键句”“围绕中心说”“突出重点写”等策略完成阅读任务。

3.三个任务的完成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从说到写,在实践中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重视了单元要素和语文园地的有机整合,把课堂练笔和“词句段运用”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合理。任务和问题有互相冲突之处,如“写玩具制作指南”设计的问题是“怎么写更有条理?”。让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时,由于没有事先发送表格,学生一边制作表格一边填写,浪费了课堂时间。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发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书中圈画,然后“说”更有效率。

2.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在完成任务“讲一个老师的故事”时,设计的问题是“怎么讲更精彩?”但教学环节中,有一个让学生写“老师入迷时的样子”的练笔,两者之间有冲突的地方,没有用语言做好引导和解说。

3.时间把握不精准。小练笔没能当堂完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