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乡下人家》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下人家》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乡下人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乡下人家朴素的景致,祥和的气氛,勤劳的生活,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书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句子含义等,以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积累好词佳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教学中,我要灵活的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因此本课教法主要以朗读教学为主。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己去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自己去探究发现,同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弥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农村,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大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为:(一)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四)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五)总结全文(六)积累语言(七)课外拓展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当我们迈步在田地边,会看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麦苗;当我们散步在田野上,会欣赏到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当我们夜晚疲倦时,会在蛙虫鸣叫的'催眠曲中香甜入睡……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我就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
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让学生陶醉其中,紧接着引出课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急于求知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思想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做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纠正字音。
其次让学生先自学生字新词,可借助工具书正音,理解词义,而后在小组内交流字词学习情况。因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字新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放手让他们自学,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了个体差异,一个组内,有好的同学能带动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共同进步。所以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乡下人家的?乡下人家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这样可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良好读书习惯,避免了盲目性。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让学生回答作者的写作顺序,同时说出乡下人家留下的感受:(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板书:独特迷人
2、那么作者都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找出一处你认为最美的风景读一读,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并给这个风景起个名称。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感受,让他们自己选择认为最美的风景读一读,还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把指导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同时《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感悟,脑中想象画面来感知美好,品味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同时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他们自己选择美景来读,他们的感情会更投入,印象会更深刻。所以这一环节可打乱书中的顺序,从学生喜欢的风景说起。
1、瓜藤满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同时让学生从乡村与城市的比较中体会乡下人家的朴素美好,感受到家乡别有风趣的可爱与美丽。指导朗读。
2、鲜花绽放:展开想象,将你所看到的鲜花盛开的情景描绘一下。
多美的鲜花呀!请看大屏幕:春天来了,芍药花展开了笑脸;夏天到了,凤仙花、鸡冠花争奇斗艳;在秋风的吹拂下,大丽菊翩翩起舞。瞧!它们开得多欢呀!难怪作者赞叹道:“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3、雨后春笋:请同学们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从这个“探”字你想到了什么?抓住“探”字指导朗读。
小结:春雨过后,它们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急着要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尽情的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你看,他们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多么生机勃勃的一幅画面呀!
4、鸡群觅食5、鸭子戏水
引导学生说出采用拟人写法使句子更生动、更形象。想象鸡群觅食、鸭子戏水的情景,用“有的……有的……有的……”将它们说得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指导朗读。
6、门前晚餐:师配乐朗读,让生想象夕阳西下时的美好情景。
7、秋虫催眠:引导学生说出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歌声的美好。指导生配乐朗读。
(五)总结全文(出示)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最美乡下人家!
用诗一样的语言总结全文,同时又紧扣文章中描绘的场景,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再次展现画面,感受乡村的美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六)积累语言
新课标对这一学段的学生提出了“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学过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再把自己喜欢的句段动情的读一读、背一背,也可将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七)课外拓展
教学不能只停留于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打通课堂与生活的渠道,注重拓展,努力为学生搭建语文实践活动的平台。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道拓展题。
1、乡下人家的生活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很多无名、有名的作者、诗人都曾用优美的文章来描述乡下人家。请将课前搜集到的文章、诗句与大家交流交流。
2、开展“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将观察到的田园风光,了解到的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调查到的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们之间的趣事等与大家交流交流。
3、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读一读并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任选一题,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全班交流。
《乡下人家》说课稿 篇2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对我执教的课文《乡下人家》,进行以下解说。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组课文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学习本组课文就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基于此,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移步换景描写景物的叙述顺序和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
其中,读文感悟,学习写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住在城市,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不太熟悉的,所以从看似普通的语句中读出新意,从优美的文字中读出自己的体会,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我们莘县实验小学对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不断进行学习、研究,于2009年摸索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先学后导、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揭示分类学习目标;其次,指导学生通过开放式学习(即自己先试一试),独立发现疑难和提出问题,包括课前预习的质疑、相关资料的收集等;再次,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研讨汇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反馈交流的信息,产生教学共振,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进行分类学习目标后的成功展示,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导学方法: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老师组织学生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激发、引导、点拨、追问、提升。尽可能的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就是引导学生讨论、朗读和勾画圈点,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具体的导学过程就是: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播放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并播放农村场景的幻灯片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初步感受乡下美景。有一段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享受到一路花香,看到成群的鸡鸭,听到昆虫的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踏上乡间小路,开始我们的乡下旅行吧!我们一起走进第21课《乡下人家》,请跟老师一起书空写课题,注意每个字都要尽可能的写的美观。写完后齐读课题!”这样的导语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从细节中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其实这里的目标就是对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明确导向。
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了解学情。让学生试着说一说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完我紧接着有一个过渡“那么,本课作者对乡下人家也有深刻的感受,请同学们看看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这样由学生感受自然过渡到作者感受,为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个环节:尝试学习,合作交流。
首先从“乡下人家有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圈画批注,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时我走进学生学生中间,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相机指导,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便接下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比如,我发现有个学生在阅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的时候标出了“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读书深入,就赶紧有意识地去表扬她会学习,会动脑,意在把他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交给其他同学学习。这种以点带面的导学方法就是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精彩批注有意放大,以至于辐射到全班。
在小组互动的时候,我强调每个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并随时作补充,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启发、鼓励、监督,总体实施“兵教兵”、“兵练兵”的教学策略,展开和谐竞争,互相合作;我尽可能的做到自己既当导演,又当演员。目的就是让合作更有成效。
第五个环节,展示交流。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展示,学生语言的展示,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展示,学生知识内化过程和思维过程的展示,还是一种探索精神的展示。在交流中我静心倾听,用心思考,学生是否真正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对话,当学生展示不到位的时候,对词语的`理解只停留到表面的时候,我及时点拨,追问,时时引领学生将乡下人家的描写与自己生活的城市中的场景进行比较,将学生的思维感受向纵深处拓展,深刻感悟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另外,感悟之后的感情朗读,我也作为重点来处理,这样学生不仅正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落实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第六环节: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为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质”的飞跃,使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及时引导学生尝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及表达方法,那就是,房前屋后这种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和拟人化的语言。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引导学生借鉴本课的写作顺序、表达方法尝试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的校园,教学楼前有着怎样的景色,楼后又有着怎样的景色。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触类旁通。
结束语
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本人水平有限,今天的课一定存在不少的问题。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乡下人家》说课稿 篇3
《乡下人家》说课稿(通用10篇)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下面给大家分享《乡下人家》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
《乡下人家》说课稿 篇4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教材分析】《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难点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二、突显主体,说学情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三、促进发展,说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四、发散思维,说过程
(一)诵读经典,导入课文(5分钟)
学生背诵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经典诵读中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与《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10分钟)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学习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乡下人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出你的感受。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用笔在书中作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1、中心句、感受(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交流从文中看到的画面(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文章的中心句,疏理课文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17分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又出示了如下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自己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风景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学生合作交流,品读感悟,教师随机点拨或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情感熏陶。
(四)、联系实际,拓展画面(8分钟)
欣赏乡村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诵”“写”“画”“唱”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的乡村生活。
(设计意图)将学生阅读的视角引向课外,投注进自己生活的世界。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又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五、突出重点,说板书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21、乡下人家 雨后春笋图
(独特 迷人)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回顾课堂,说反思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时重点引导他们以读为本,在读中思、读中品,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
在这节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学习;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乡村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3、没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于永正老师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没能很好的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想如果能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相结合,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