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草原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及新词,掌握1个多音字“蒙(měng)”,认读1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中描写野花的句子。
4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
5引导学生介绍、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美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在语文的学习中,游历过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欣赏过云雾缭绕的托木尔峰。今天,老师建议大家去领略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谁有兴趣?好!我们出发!
2、多媒体课件(剪辑过的配乐锡林郭勒草原风光)
3、启发:谁愿意谈谈感受?
4、师:看来,大家对锡林郭勒草原很感兴趣。让我们走近一些,来个近距离接触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各自轻声朗读
要求:体会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讨论: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师:虽然,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字能概括出此时大家的感受,那就是草原很——美!让我们踏上草原,细细地用心欣赏它!
三、细读感受
(一)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可以边读边画。
2、讨论:(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板书(广阔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4、引导学生体会
野草——广阔、茂盛
湖水——稀少、神奇
野花——鲜艳、清香
5、重点句(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1)各自轻声读,体会
(2)讨论:从哪儿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3)句子对比:
A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B草滩上,有一洼洼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就像镜子一样。
师:你感觉哪句好?为什么?
结合平时看的影视作品,说说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什么样?
什么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为什么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4)启发想象:除了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这广阔美丽的草原?
6、多媒体课件(草原近景,配乐腾格尔所唱《天堂》)
7、指导朗读
(1)各自有感情朗读喜欢的句、段
(2)指名读,评读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
8、指导背诵描写野花的句子
师: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我们去感受它的生机与活力。
(二)第三、四自然段
1、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讨论: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里写了草原上有什么?发出哪些声音?有哪些动作?
(3)启发想象:除了这些,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我们还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板书(动物、人)
4、指导朗读
师:老师深深地被草原的活力感染了,你们呢?我们来师生合作朗读,再一次感受草原之美。
四、总读感悟
1、师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第一、三自然段,生读第二、四自然段
2、小结:
草原之旅即将结束,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简直是未来的作家和诗人!
五、拓展
1、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歌词)
2、欣赏歌曲第一段
3、自主创作第二段
4、展示
板书设计
野草
广阔美丽湖水
野花
16锡林郭勒大草原
动物
欢腾世界
人
北京小学
李建
草原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5
3.解题。
(1)学习生字原。
①指名呼读音节yuan。。(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教学厂字头。
③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2)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
边听边思考:
(1)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2)图上有谁和什么?
(3)牧民们在干什么?
(4)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看图理解)
无与元比较字形。
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牧:教学牛字旁。
民的笔顺是 。
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骏马:指名拼读音节jun。骏马指好马。
远处:指名拼读音节yuan chu。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u”是翘舌音。
远与运比较。
处与外比较。
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1)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2)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领读几个长句子。(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处、远是左下包右上的字。教学处的'偏旁 ,称为折文。
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
①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7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 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
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 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3)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 涌 奔
牧民 跨 追
(2)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3)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
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2)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
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
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3)看录像,体会意境。
1录像内容:左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4)指导朗读。
二、作业
1.练习写生字。(无、民)
无和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无 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1)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 草原醒来 羊儿出圈 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 近处 远处
(2)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欢:结合教学又字旁,注意末捺改点。书写时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 口头填空。
( )的鞭声 铺满新绿的( )
( )的羊群 朵朵飘动的( )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附板书:
5
羊儿 牧民
涌 奔 跨 追
像白云 唱
草原教案 篇3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教案 篇4
贵南二小 周先卓玛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百灵鸟的传说》,百灵鸟的传说教案。我将从以下五个版块来进行说课:第一版块:说教材;第二版块:说目标;第三版块:说学情;第四版块:说教法及学法;第五版块:说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说教材
《百灵鸟的传说》是语文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片藏族民间故事。这童话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百灵鸟非常爱嫉妒,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鸟。告诉我们一个“在生活中,保持谦虚和平的心态很重要。”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六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因此这课文的课堂效果想要“出彩”不是难事,但要想使这内容“浅显”童话具有一定的“深度”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进而受到感染,从小溪流身上读己、读出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版块:说目标
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于学习目标的明确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课程资源的时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的学习和发展,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基于这些考虑,在确定这课文的学习目标的时候我考虑了学生目前的知识和能力现状,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还有就是他们自身的状况。确定了这样三个目标:
1.表情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与知识)
2.讨论小溪流的成长过程,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可以延伸)
3.感受百灵鸟爱嫉妒身上读己,读出社会。
是一童话,语言轻松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所以我在思考:确定一个目标,实践浅文深教这一理念,使学生从初步阅读的旁观者这一角色上升为进一步阅读的者,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所以我把目标之三定为:读己、读出社会。(
第三版块:说学情
从学习主体来看,六年级学生还保持着活泼的天性,表现欲强烈,这就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课堂的成功了条件。但是由于他们心智的不成熟,以及社会阅历的制约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深入,独立思考的品质也相对较差,所以在课堂组织环节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做好指导。从教育环境来看,这届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我区的以“自合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教学
改革,再加上小学六年的的学习生活,他们的`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识都有了较好的发展,这是老师可以好好利用的地方。从教材设置来看,《百灵鸟的传说》是童话单元的第二课文,关于童话的一些文体知识学生在《小溪流的歌》这一课已经有过学习,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学生学习这课文的时候应该会轻松很多。综合利弊,选择恰当的教法学法成了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四版块:说教法及学法
打造合作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自合学习”改革的努力方向,这节可我将向大家展示的就是这样的一节课。 这文章因为是一童话,文章的四个片段由百灵鸟与雄鹰、众鸟,大石头,蛤蟆对话组成,语言极具拟人化,非常贴合学生的年龄结构,也极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所以教法学法之一:朗读法;这文章主要塑造了小溪流形象,要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这一形象,就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所以教法学法之二:圈画批注法;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自合学习”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就是在学习中形成认识,在合作中升华提高,所以教法学法之三:自主合作探究法 。
草原教案 篇5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格。
二、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演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大草原的美好和对自己家乡“松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教学重点:
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难点:
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又来到了我们共同唱歌跳舞的欢乐时光!首先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一起放松心情好吗?师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访客人:
1)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请同学们问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民族的?
2)介绍教师的民族:满族
3、欣赏FLASH影片《家乡》。(藏族歌曲)
二、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也蕴育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倾听一首歌曲,想一想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它和哪首歌曲很相像?并在图片中选择出这个民族的服装。初听歌曲。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草原赞歌》。(课件1:无画面)
3、再次感受,当你闭上眼睛倾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4、让我们来一同欣赏草原的美景,再次欣赏歌曲(课件2:声像俱全)
5、看到美丽的景色,老师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们欢迎吗?教师范唱。
6、出示图片“美”。提问:你觉得这首歌美在哪里?
1)旋律美。用“嗒”模唱歌曲。
2)歌词美。有感情读歌词。
3)内在情感美。介绍歌曲背景,并欣赏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3)
这首歌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年儿童龙梅和玉荣两姐妹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也表现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更展现了内蒙草原的兴旺发达,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
7、这样“美”的一首歌,就让我们用美丽的心情,美丽的表情,美丽的声音来演唱一遍好吗?
8、自学
请为歌曲分段,每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感情来演唱?
一段、轻快有弹性的声音,似乎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听到马儿驰骋的`哒哒蹄声。
二段、更加自豪的感情。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同时也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
9、分组合作学习
一组用“嗒”伴唱;一组主唱;一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组用舞蹈表演。
三、歌曲创新改编,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1、提问:我们的家乡是哪里?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那么就让我们做一次“小小作词家”,把这首歌改编成《松原赞歌》
2、学生朗读自编的歌词。
3、随音乐热情的演唱《松原赞歌》。
四、小结
在《爱我中华》中结束这愉快的四十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