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欢迎阅读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采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四、说教学过程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同学生纷纷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茶杯、药瓶、铅笔、柱子......)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见到的圆柱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课本第18页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

(2)什么是圆柱的高?它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整理并板书: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实物阅读课本,初步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建立底面、高及侧面的概念,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圆柱的认识。

3、引导参与,深入探究

(1)、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2)、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然后通过出示课件的演示说明高有无数条。

(3)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图:

A、猜一猜: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此环节让学生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学生动手把圆柱侧面剪开后展开,看能得到什么图形?此环节我没有强调让学生沿高剪开,而是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动手剪,大部分同学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也有些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我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说说是怎样剪的。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的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样学生通过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C、论一论:接着让学生两人一小组观察、讨论展开后得到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测量计算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与圆柱的高相等。如果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是相等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4、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

五、课堂检测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六、全课小结

七、教学反思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

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是一节几何知识的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它的特征,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侧面展开图。

2、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常见的罐头盒,圆木等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

(2) 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把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测验展开图形的各边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

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演示介绍法,让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新课导入

我采用了复习的方法,导入新课

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将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变成圆柱形的,你们想象一下,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老师电脑演示图形,同学们睁开眼睛看,屏幕上的图形哪一个与你想象的相吻合?验证同学们想象的是否正确,上划√号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聆听几何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 探究新知

1、 感知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物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多种感观来认识圆柱的特征。(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研究讨论圆柱的特征,再小组交流)学生探究时,教师穿梭于个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

2、 汇报交流结果(每组推荐一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择板书)

3、 通过演示证明学生讨论结果是正确,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4、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设置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吗?请小组合作研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请同学们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带有商标纸的圆柱形物体进行研究,看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教师不强调学生沿一条高剪开,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 沿一条线段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② 沿一条线段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 用手撕开,得到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用割拼法都能得到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观察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的哪些部分有关?有什么关系?演示证明同学们的科研结果是否正确?

5、 看书质疑

同学们打开课本31页,看完31、32页,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重点问题为师点拨注入。

6、 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① 展示(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② 指出你课桌上圆柱形物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③ 填空:

圆柱两个底面是( )的两个圆,圆柱有( )个侧面,圆柱有( )条高,高的长度都( ),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 )形,长方形的长等于(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 )

(三) 课末小结:

同学们非常棒,小组合作的很好。我采用了激励讨论法,讨论研究的结果非常正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同学们平日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你身边的实际问题。

(四)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底面(上下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特征 侧面(一个)

高(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长方形

1、沿高剪

正方形

2、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侧面展开 割拼成长方形

3、任意撕形:不规则图形

4、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形高

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基本的平面图形,并且对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也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由侧面是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维孕伏。本课主要认识圆柱的特征,为以后学习圆锥、球体打好知识的前期准备基础,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学时首先从实际生活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课前搜集家里圆柱体的东西。然后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圆柱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底面是圆,还有一个侧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证明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并且通过多媒体来加以验证。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内容。学完这一部分内容及时巩固,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的表面有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同桌交流。随后教师进行反馈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小组思考、讨论法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体目标:

我班有10名同学其中重度2名,中重度2名,中度2名,轻度4名。我把他们平均分成两个小组。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轻度: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并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度:跟着教师和轻度同学一起认识圆柱体,并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的参与。

中重度、重度:知道什么的图形是圆柱体,并知道拆开圆柱体的各部分图形名称。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各部分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圆柱的立体表象。

教具:易拉罐、水杯、药瓶、可拆的圆柱体模型两个、圆锥体模型1个、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在家里带的圆柱体的实物。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性较强,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方便,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展示把圆柱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时,以及在认识圆柱的展开图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引探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在直观地看一看、摸一摸、动手画一画的活动中认识圆柱的组成部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实验操作。在拆一拆、围一围的活动中,发现圆柱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掌握其特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精神均得到培养。

3、多重感官相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上把学生当成一个发现者,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概念,概念教学中遵循了由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概念、运用概念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直观形象,既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创造性、突发性、跳跃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对锻炼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这种能力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让学生猜猜其结果,然后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来证明其猜想是否正确。学生获得数学结论应当经历合情推理即猜想这一过程,其实质就是“发现”。慢慢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先简后繁、先易后难。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分钟)

首先创设大家一起看动画片米老鼠的情境,然后米老鼠发生的危险,被一只大鸟追赶,这时他身边滑过一只铁桶,你能不能帮它想一个办法,既省力又快又不被大鸟抓住?通过观看卡通动画片,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设下悬念,营造了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制造了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充满着期待,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搜集展示初步感知圆柱(2分钟)

前一天已让学生回家搜集自己身边的圆柱体,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你带是什么东西?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分类搜集的能力,而且可以在搜集中让他们无意间预习新内容,否则就不知道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体。

(三)自主探索分组收获(20分钟)

第一环节:感知圆柱

可以找重度同学说一说“你喜欢圆柱吗?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圆柱?”不必限制他们的思维,怎么说不重要,重要要鼓励他说,引导他想。

这时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物体的表面,说说你感觉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比如它是圆的,上下是平的等等。也可以让重度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较简单学生能回答上来,这样一来既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他对整节课的学习,同时也训练他的触摸、整体感知和头脑反应能力。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教师手里拿的物体,跟你们的物体是不是很相似,说说老师手里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再次强化他们发现的.圆柱的特点,以此训练他们整理、归纳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猜一猜圆柱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学生也许会猜出两个圆形,但未必会猜出中间的是长方形。这样一来,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想要知道中间是什么图形,激发他们要进行下一步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环节:圆柱体的组成部分及特点。

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圆柱体的模型,每个小组一个,让他们拆一拆这个圆柱体,看看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几部分都是什么图形?小组讨论总结出圆柱体的特点。在学生小组代表回答的同时演示圆柱体拆开的过程。并用尽量通俗,学生易懂的话总结出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圆柱体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下两个平的面是圆形叫做圆柱体的底面,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中间我们摸到的部分,打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而且圆柱体的上、下一样粗。这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圆柱体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可以让学生把刚才拆开的圆柱体再组合回去,在组合完之后说一说,你们小组在组合过程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整合的思维,也发展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圆柱体的高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通过看课件,让学生观察一下,在动画中,圆柱体的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从而引出圆柱体的高。学生会说圆柱体的高度变化了。教师加以肯定,用课件演示“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做高。”然后让学生动手从模型中找一找或者画一画哪个是高?接着猜一猜圆柱体能有多少条高?然后通过画一画证明一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看一看你手中的模型,你能不能不用画就能说出哪个是高?而且这条高还最准确?(其实就是在粘圆柱体时的那条接缝)。让学生感知、体验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突破重点。

(四)深化实践实际运用(5分钟)

1、学生带的物品中,肯定有一些不是圆柱体的,比如有的水杯上面细一点。这时,每个小组都找一找我们中哪个同学带的不是圆柱体,为什么?

2、找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圆柱体的?

3、判断下面的形体中,哪个是圆柱体?哪个不是?为什么?

4、运用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回家做一个圆柱体的生活用品,下一节课进行展示,你做是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五)归纳整理延伸思考(1分钟)

我们认识了圆柱体,知道了圆柱体的上下是圆形的,而且这两个圆形是完全相等的,中间是长方形围成的,还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圆柱体的,现在大家看我手中的这个模型,(拿出圆锥体)你看看它的上下与我们今天学的圆柱体有什么不同?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形体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通过猜猜、找找、谈谈、说说、画画等活动,整体感知圆柱。辅以多媒体演示,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进一步认识和巩固,最后的实践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圆柱知识的“有用”,体现数学的价值,用这样的作业把课内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篇4

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篇5

大家好,我是东铁匠营第一小学的xx。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圆柱和圆锥》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柱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主要表现在:“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这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等知识,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圆柱形状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

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学情,我设计了前测题,如下:通过前测题①②③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柱有直观的认识,能从众多的几何体模型中准确地辨认出圆柱模型,86。2%的学生能列举出身边圆柱的实物。通过④⑤看出约有40%的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长、正方体的经验,通过用展开求面积、用底面乘高或转化的思想求体积等方法刻画圆柱。

(三)我的思考:

借助学生能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和学习立体图形方法上的经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数学思想探索问题的乐趣。

围绕课程标准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情分析所呈现的问题,我确定“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为教学重点,将“圆柱的侧面与它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在做一做中揭示课题,建立模型

1、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进行回顾。接着说一说:“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找出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再利用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从已学知识引入,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圆柱实物,进一步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2、做一做,感知圆柱特点——建立模型。

学生通过两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做一做”——教师已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为各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袋:长方形和两组大小不同的圆,正方形和两组圆、平行四边形和两组圆。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利用四边形和一组适当的圆进行圆柱体学具的制作。

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既为后面的探究环节提供了学具,又经历了由“面” 到“体”的过程,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这一难点提供素材。同时“用长方形长和宽两种不同的围法所制作出的圆柱也不相同”这一直观现象,也为后面探究圆柱的高进行了渗透。

3、汇报交流中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长正方体认识时,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根据调研学生会说:各部分名称、特征、表面积、体积等内容),那么圆柱我们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呢?(结合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板书)

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交流圆柱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之后,由教师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名称。

在介绍高时有意选取两名分别用同一种长方形的长和宽围出的不同高度圆柱,提问:你们制作的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高不同。追问:哪里是圆柱的`高?再利用课件加以演示 。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长、正方体的几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圆柱做方法上的引领。同时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二)第二环节:在合作中自主学习,掌握特征、 发现关系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就必须要先来弄清楚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四人为一组,开展合作探究

首先由教师出示合作提示:

(1)结合制作好的圆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以及说一说的方式,交流归纳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侧面与底面、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结合汇报内容进行课件演示。)

汇报(1):学生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汇报(2):在引导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这一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再通过出示挂面、牙签的图片与课件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解。接着展示“硬币、水井、小棒”图片拓展学生头脑中高的概念——厚度、长度、深度就是高。将圆柱的高的定义进行外延,更好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