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能力,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面对困境时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师手指课题,生齐读)《歌声》。
2、考考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多媒体出示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体会“绝望”。
1、①触礁了,船沉了,哪个自然段在写船沉了?
生:第一段
②这时人们是什么心情?边读第1段边从书中找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概括。
生:绝望。(师板书:绝望)
2、①什么是绝望?(没有一点希望)
②孩子们,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希望相同吗?
生:不同
③那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绝望是什么意思?(没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请你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
3、人们绝望了,为什么人们绝望了?请听老师读第1段,边听边想。(多媒体配乐,师范读第1段)
4、生交流“绝望”的语句。抓重点词语,品读并感悟。
5、①孩子们,让我们亲眼去看看这场灾难吧!
(多媒体放录像,师配画外音:这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艘轮船不幸触礁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凶猛地涌进了船舱,顷刻间,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束手无策,人们惊慌失措,任凭海水无情地把他们吞没。船沉了,人们纷纷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击打着人们,人们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拼命地挣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艰难地寻找着能让自己获救的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有。)
②刚才我们看到了这场灾难,轮船触礁沉没了,海水卷走了许多人,此时,你心情怎么样?
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体会那些绝望的人们的心情吧!拿起书,和老师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师引读第1自然段)
三、体会歌声如何给人力量
1、马金纳绝望了,老师也绝望了,而且我还不会游泳,就在这时(播放歌曲《loving you》)
2、当你在大海上孤立无助的时候,听到这样的歌声,你会有什么感受?
3、那马金纳又有什么感受,又是怎么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引出第二自然段)
4、做词语“顿时”的替换练习。
四、体会小姑娘唱歌的句子
1、这美妙的歌声又是谁唱的?
2、好,请你们默读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教学反思《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3、生汇报(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你体会到的`,说给自己听一听。(生读句说体会,师巡视)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想,这个小姑娘在唱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4、刚才你们把这两句话体会得很好!(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现在就把你们对小姑娘不同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自己读读吧!
生:(自由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五、体会歌声的作用。
1、孩子们,人们得救了吗?(得救了)得救啦!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读。(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生齐读)
2、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句子,你们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3、所有游过来的人都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为什么?
(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相关语句)
生:(齐读)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4、①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如果她不唱歌,人们就会像录象中那样的悲惨!所以,这不是一般的歌声,这是希望的歌声,(师板书:希望)这是生命的歌声,因为它给了人们勇气和力量。(师板书:勇气和力量)绝望了的人们才会像小姑娘一样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救生艇。这歌声多么令人难忘呀!让我们记住这歌声吧!有感情地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歌声)
②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感谢小姑娘?让我们对着她说吧!6、孩子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感激的心情,再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是呀!小姑娘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没有绝望,没有放弃,她仍然顽强地高声歌唱,最终才获得了生的希望。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不幸,当我们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要像小姑娘一样,充满希望,不要放弃,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一切……
板书设计:
歌声
绝望勇气和力量希望
教学反思
掩卷反思,自觉本课教学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文本,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第一段时,在学生观看了沉船的视频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此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落水者,你最期望看到什么?”“海岸!”“救生船”“小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与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看人物所看,想人物所想,真正走进了文本。
另外,本课的教学也非常读的训练。通过齐读、默读、分组读、指名读、引读和重点品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与文本发生碰撞,在读中去品味语言,在读中去体味情感。例如:在品读描写小姑娘唱歌的语句时,通过自由读学生体会到这些句子最能表现小姑娘的坚强与乐观,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蓝鲸》(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蓝鲸的形体特征及行动,呼吸、吃食等方面的生活习性。文章运用了列举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四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二、三自然段重点写了蓝鲸的形体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说明。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书,圈出描写鲸很大的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1)蓝鲸的体长可达( )多米,体重有( )多吨,相当于( )头黄牛的重量。鲸须有 ( )米多长。它每天要吃( )吨饭,每顿竞能吃下( )吨鱼虾。(列举数据)
这些数据说明蓝鲸很___________。
(2)蓝鲸的行动非常迅速,每小时可达( )千米。蓝鲸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 )米左右的水柱。(列举数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这些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蓝鲸很_________。
通过读、圈、填,让学生体会初步认识举数据这种说明方法,更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体会到蓝鲸确实很大。
二、比一比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不仅介绍了蓝鲸大,还介绍了蓝鲸行动、呼吸等生活习性。在列举数据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切实体会蓝鲸行动、呼吸、拉力等方面的特点。
具体的句子有:
1、蓝鲸的嘴巴容得下十几个成年人在里面睡觉。(作比较)
2、一头蓝鲸相当于300头黄牛的重量。(作比较)
3、一头蓝鲸的拉力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作比较)
4、3米长的鲸须,就像一把大型的软扫帚。(打比方)
5、远远望去,水柱宛如一股喷泉。(打比方)
怎么体会呢?就是抓住比较的事物,将两者深入地比一比。如第一句可设计如下比法:
a、这句话拿( )和( )作比较。
b、估算一下十几个成年人睡觉得要多大的地方?
c、闭起眼睛,想像一下蓝鲸的嘴巴就有多少大。
d、这一句话说明蓝鲸__________。
e、再读一读句子,要读出这种感觉,这种特点。
剩下几句可在上述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比较体会。在比一比中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获得感性的体验。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
三、演一演
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了蓝鲸吃食的特点,即鲸吞。这一段内容较长,鲸的吃食有一连串的动作:一张、一推、一涌、一闭、一卷、排、留等,如何理解这段话,体会这些词?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蓝鲸,并用自己的嘴巴演示鲸吞的过程:一张一推一涌一闭一卷排留。我还让同桌两人一个
演示,一个解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四、拓一拓
学完了二、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再回到课题上。让学生看着课题说一说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关于蓝鲸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把刚才学得的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成块,并通过学生自主发言练习说话能力。
通过总结,学生储备了关于蓝鲸的一定的知识,但不能让学生满足于这些,还要拓一拓:读了课文后,你对蓝鲸感兴趣吗?你还想了解蓝鲸的什么呢?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发言:我想了解蓝鲸怎么睡觉的?我想了解蓝鲸怎么生?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问路指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听说课,也是这一册中最后一次听说训练。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序
本学期听说训练的要求是能听懂他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内容,并学会简单交际应用中的应对用语。《问路》则是延续《打电话》后第二次进行交际性听说的教材。
它由三局部组成。为什么要问路、怎样问路指路和结果怎样。因为小兰把写着冬冬家地址的小纸条不知放哪儿去了,小兰到冬冬家玩,于是就要问路。小兰边问,民警叔叔边指,最后小兰找到冬冬的家。教材依照不清楚具体地址——小兰问路、民警指路——找到冬冬的家这样的事情发展顺序写下来,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便于同学述说。
(2)有物
这节听说训练的重点则是问路和指路的对话训练。如何让同学较易地掌握应对用语呢?教材图文并茂,插图的适当出现,则可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图上民警叔叔的姿势、脸部的表情和手指的动作来体会他指路时的热情态度。文章则可以引导同学阅读,在民警叔叔指路的那段话里,除了态度热情外,还要注意指清路名、方向、标志等,这是很重要的基本知识。同理,小兰问路时态度该怎样,注意什么,礼貌用语该怎样运用等都可以引导同学——观察、——体会、——掌握。教材有血有肉,声情并茂,变一段枯燥乏味的听说训练为一段连贯生动的对话训练。
(3)有用
本节课的问路指路用的日常应对用语,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加之教材内容丰富,画面形象,在训练同学的会话能力上又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真正体现了听说训练的广泛性、交际性和实用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情况,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条线,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懂得问路时态度要有礼、问得要得体;指路时态度要热情、指得清楚。
(2)初步学会问路和指路,能说清一段连贯的对话。
(3)能把学校到自身家里的路线说清楚。
3.教学重难点
本节听说训练的重点内容有三大块:①问路和指路要注意什么?②分角色扮演问路和指路。③能说清学校到自身家的路线。三块中难以掌握的是理解指路时必需注意什么。这必需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去概括。由于指路时关系到实际的方向,可能和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相矛盾,所以说清学校到自身家里的路线也是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由于这是一篇具有生活气息的生动活泼的听说训练教材,于是沿袭保守的“揭题——出示图片——指导观察——小段分说——整篇总说”的听说训练模式,大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融“优美的动画揭题,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读读说说、演演说说、画画说说、评评说说”于一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的主导精神,胜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2.学法
同学是学习主体,听说技能的掌握也必需通过不时的练习才干熟练。因此这节听说训练以同学的自学和扮演为主。通过自学让同学明白听说训练的要求,懂得问路和指路时须注意的问题,再通过扮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提高交际会话能力,出色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讲述精彩故事,展示生活画面——揭题
运用故事激发兴趣,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揭题方法。但多媒体计算机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像于一体。它的大容量信息向同学提供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为听说训练创设了优美的情境。于是,上课一开始,我就边讲故事《糟糕的大头儿子》,边又为它添上新奇的一笔——动画展现生动画面。如“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正是一年春游的好季节。”马上画面上就出现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如当讲到“当大头儿子来到第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糟了!爸爸给的路线图不见了。”画面上先出现一个十字路口,再出示一个大头儿子摸摸后脑勺的头像,最后音乐提醒,出现字幕:“糟了,路线图不见了。”这样画面清晰,条理清楚,形象生动,其中也蕴含了大头儿子接着为什么问路的原因。同理接下来“大头儿子没礼貌地问路,小白鸽不负责任地指路,以致最后大头儿子仍在十字路口,伤心地流下眼泪”也都出示了一连串的动画,不但让同学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故事,饶有兴趣地走进课堂。同时也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大头儿子在小白鸽的指路下,为什么找不到长城呢?它们到底该怎样问路和指路呢?教师在同学悬念迭起,思维被疑问所激活的时候顺势揭题,导入听说训练。
2.勇闯三关,扎实训练
美国蓍名教育家布卢姆曾说:“假如同学对教学目标有明确规范的话,假如同学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协助,所有的同学均能掌握学校所教的大量东西”。于是我就带领同学去闯听说训练三大关。第一关就是内容关。如图所示:
这三道题其实就是本节听说课的重点,特别是后两道题问路和指路的要求更是本节课的中心。让同学通过自学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接着训练听说技能。技能是明确目标、掌握方法后通过不时的变式训练而形成的。紧接着我就出示:
当同学自由扮演、指中扮演,再议议评评后,已初步具有操作问路和指路的能力时,我就带他们闯进第三关:
以上三关,从熟悉要求——掌握方法,初步运用——两次迁移,多次运用;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同时勇闯三关,争夺金杯,形式新颖,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为攻克内容关,同学迅速地积极凭借教材,阅读考虑,解决问题。接着分角色扮演,同学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掌握方法。为顺利闯过练习关,同学必需动脑、动手、动口来攻克难关。教师则重在指导、点拨、评价,还可以让同学再次借助电脑形象演示行走的路线(包括方向、路名、标志等)协助同学准确地掌握指路的难点。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同学学得主动,整个课堂教学实现优教、优学。
3.首尾呼应,小结回味
好的课堂教学结尾,不只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同学坚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当同学闯三关后,我又重新带领他们回到故事中,把故事揭题中留下的问题放在课内将结束之际解决,让同学判断刚才大头儿子糟糕在哪?他该怎样问路呢?小白鸽又该怎样正确指路呢?让同学在辨析明理中再次提高认识,也从同学的信息交流中反馈教学的效果。这样首尾呼应、完整鲜明。最后课在大头儿子经过小白鸽的指点,终于找到长城,师生一起欣赏长城美景的愉悦气氛中结束。同学得到了美的享受,课也得到了美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