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五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教案《白杨》 篇1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背诵第十四自然段。提学习目标: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赞美白杨
1、指名朗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2、引导学生认识这是茫茫大戈壁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白杨,是在浑黄一体大沙漠映衬下的高大挺秀的白杨,感受作者对白杨那种浓浓的情意,显出出“高大挺秀”的生命力。
3、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赞美“白杨”,领会心愿
1、要求找到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要求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指导朗读。
4、体验感情:换人称读。
5、齐背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2)“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四、纵览全文,体会思想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2、要求回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3、补充《帐篷》一诗。
五、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结合资料搜寻和预习谈谈对白杨的认识;看图画。
自由读课文,完成自学人物: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③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反馈自学情况:朗读课文,理解词义,提出难点字词并记忆。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2、读一读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3、想象朗读。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喜欢的'理由。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聆听。
1、朗读、倾听。
2、体会“高大挺秀”一词的感情色彩。
3、默读、思考、讨论、分角色读书。
1、找到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齐背。
4、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5、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2)体会“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
1、谈自己的阅读见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学生自主接触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把课文读通顺,掌握生字词。
训练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
直奔重点和难点,争取熟读成诵,为下节课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个性朗读,个性感悟。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高大挺秀”等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明线--白杨的形象,到暗线--边疆创业者的形象的理解,由“形”到“神”的感悟,都须在深入的精读感悟中水到渠成。
巩固单元训练重点。
五年级语文教案《白杨》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五年级语文教案《白杨》 篇3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
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
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师副板书:表白?)
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
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始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
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
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
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板书:写法?)
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特点)
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板书:环境描写?)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3分30秒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深入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有点害羞)我觉得爸爸的心愿也应该重点了解。
生:对!我还觉得,如果了解了爸爸的心愿,那后来爸爸的神态变化就应该很好懂了。
师:(兴奋)太棒了!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觉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还一定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边说边在“写法”下面打上勾。)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1分30秒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独立自学课文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②速读课文13——16自然段,体会爸爸的心愿。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学生举手踊跃)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非常强,生机勃勃。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强不屈。
五年级语文教案《白杨》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