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执著的精神。

2、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路】

1、以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认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从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到年轻的伽利略。他们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物介绍中,不要扬此抑彼,各有各的杰出之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互相映证。

2、教师稍作补充当时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

1、伽利略的生平图像。

2、伽利略的故事。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电影片断。

4、生字词练习卡片。

5、记者所用的道具如摄影马甲,玩具摄像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伽利略的图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

二、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除此之外,哪位有心的同学收集有亚里士多德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会争先恐后,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广。

三、激发完兴趣后,学生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⑴ 自己小声读课文。

⑵ 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消化生字。

2、小组合作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做个好的倾听者。

3、小组自主合作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分别巡视指导。

4、自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使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在文章的空白处大胆,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四、全班读书交流

1、自己放声朗读课文,或与同桌互相读。

2、会开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其它同学找其读得好的地方。

3、小组自由合作,推举一位读的好的同学,为大家范读。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⑴ (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⑵ 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 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② 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③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

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而崔云宏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崔老师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就读书的形式提出: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就读书的内容提出:对你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这样,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干,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一改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提要求,结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不到满足的做法,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进取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去读书,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

崔老师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合作研讨中再次提出让学生认真读书时说: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短短的一段导语起到了以下的作用:一是通过两个假如,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读,悟;二是就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三是在如何读懂课文方面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只有这样用心去读、去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1、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二)、

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4.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讲读第5.6自然段

1、学习要求:

2、师小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你们觉得伽利略的精神可贵在哪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