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知识是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不能直接讲解乘法原理,于是要求学生在进行搭配时要做到有顺序,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从多方面想办法: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把我教学内容的例题、课后练习的题目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帮笑笑搭配衣服、搭配早餐、搭配路线中,让学生处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有趣,又处处增长知识。学生不仅玩得高兴,而且也学得开心。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衣服搭配、早餐的搭配、路线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我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学生汇报时,没能多找一些学生汇报,应该让学生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自己发现如何有序搭配的方法、对于组合规律的拓展没能讲解透彻,少数学生仍是一知半解,还应多举例分析,多让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原本对学生来说陌生的教学内容(餐厅里荤菜、素菜的搭配)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触手可及的内容(衣服的搭配)。学生对这个来自身边的数学问题学得兴趣盎然,避免了学生因为对荤菜、素材的不解而产生的一系列笑话。
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无论是教材的灵活使用,还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或是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这些都是围绕在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育教学上。在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善于创造情境,及时地捕捉课堂资源并有效地开发利用课堂资源是课堂教育教学取得成功,在呈现“搭配衣服”的`教学内容时,先由三件衣服的搭配再安排四件衣服的搭配再到五件衣服的搭配(图片显示),练习安排了5条路的搭配(用字母表示),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与循序渐进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图片的直观形象到文字的抽象表达。
当引导学生学习完四件衣服的搭配后,若是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出不遗漏又不重复地找出搭配的方法,那将使得整堂课锦上添花,把课堂推向高潮。
要妥善处理“合作”与“指导”的关系,增强合作实效。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把内容、要求交代清楚。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更有序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老师首先利用课件出示黄、绿上衣(图示)各一件,红、蓝裙子(图示)各一条,然后提出两条要求:
1、摆一摆,记一记。小组长拿出四张衣服图片,大家一起摆一摆;记录员把搭配的方法记在本子上。
2、想一想,说一说。想一想怎样搭配才不重复,不遗漏?对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之中,教师应及时捕捉有效信息,辅导“学困生”。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馈、整理与提升。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汇报小组合作情况,并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搭配才不重复或遗漏?”,有的学生说“先把黄上衣和红裙子配,又和蓝裙子配;再把绿上衣和红裙子配,又和蓝裙子配。”有的学生说“要按顺序搭配才不重复或遗漏”,教师抓住这一重要资源,给予充分肯定并及时板书“按顺序”,使学生从具体动作认知提高到抽象概括认知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3
5月29日我参加了我校数学学科的赛课。我讲授的是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经历了两种不同事物的搭配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符号化思想,发展学生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前我录制了微视频,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课上通过学生自学汇报,再发现总结方法并渗透数学思想,最后是练习巩固。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对搭配的方法掌握也较好。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我们初次尝试课前微视频的学习,学生的参与度高,回顾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我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微视频的录制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布置还需具体明确。例如:在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应布置想一想怎样写算式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应在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再指名汇报。通过学生的交流,更加了解搭配的方法,为搭配方法的'总结奠定基础。
3、练习题的设计还需多样化,拓展的练习处理有些匆忙。
4、学生语言的表达还需加强。
我觉得数学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学到了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的逆行学生此方面的培养。
小学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4
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
首先,上课开始前,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通过让学生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使学生初步感知“按照一定顺序”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其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探究解决问题。教材中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了反复的思考,最后决定以和动画人物大耳朵图图去公园玩创设情境,使每一位学生能溶入其中,通过衣服搭配——早餐搭配——数字排列———合影搭配———路线搭配———密码解锁”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全面的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其中,衣服搭配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通过引导用起名字的方法,“确定上衣法”“确定裤子法”等一方面使之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顺序的意义。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通过比较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小学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三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引入规律
在进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帮小红搭配衣服的任务,让学生从简单的衣服搭配中,初步体验衣服搭配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穿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上衣和裤子”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得出上衣和裤子的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始终把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课中紧紧抓住这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