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欢迎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双重眼光——儿时的眼光和写作时的眼光回忆了自己的保姆阿长。文章围绕阿长选取了七个具体的事例,塑造了一个命运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农村妇女形象。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对鲁迅倾注了一片心血,是作者心中值得怀念和感激的人。我考虑到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所以我为学生设计的情感价值目标是:感悟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又因为这一单元是以叙事作品为主,因此,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我安排了两项:一是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二是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为了能让学生在今后能顺利地阅读此类的文章,我设计了三项过程和方法目标:一是体会语句的深厚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是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方法;三是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而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教学中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提出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下,通过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质疑与解疑的能力。领悟这篇文章的双重眼光以及欲扬先抑的写法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大量采用了复述法以及类比法,实质上是为突破难点所设。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我预计用三课时授完,而本文的第二课时最能体现我的教学思路,因此,我将在下面谈谈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与设计。

二、说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导入

教育艺术论上说:“精彩的导入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旋律;是情感的起搏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为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能紧密衔接第一课时的内容,我采用的是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我一上课,就问学生:“鲁迅先生曾在很多篇文章中提到过他的保姆阿长,可见他对阿长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但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却很多次提到他讨厌阿长,甚至是憎恶,那到底是哪些事导致他对他的保姆有这种情绪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并通过复述的方式说说是哪几件事。”这样的导入,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他们思维的运转,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自然过渡到了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通过复述,体会表达,认识阿长

由于课文比较长,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突出重点。导入新课后,我出示了相应的复述提纲:称呼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元旦早晨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既而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一位代表进行复述竞赛,并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即兴表演出阿长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从而体会到作者在本文中所运用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让学生读出文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用不同的线符在书中画出来。等到学生弄清这七个具体的事例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围绕: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么安排?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交流。让他们明确地认识到文章略写了阿长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形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阿长有一个初步了解,真实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同时也让人明白了作者儿时讨厌、憎恶阿长的原因。而详写了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阿长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完成上面的环节后,我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阿长买《山海经》一节,也就是文章的19—29自然段,也正是长妈妈为作者寻购《山海经》这一偶然事件,才让鲁迅对她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提到她,对她充满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感情的变化,我设计了五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a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注: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b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c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何反应?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d文中说:“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却有伟大的神力?e“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精读该部分,进行充分地讨论合作交流后,再点名回答上述问题。至此,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形象就完成了。

3、再读全文,领会写法,个性悟真

再次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对长妈妈感情的句子和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点名读相关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既而让学生们再讨论一个问题:文中作者先后两次提到对阿长的“敬意”是不是这两次“敬意”都是指作者对长妈妈生发出的怀念之情呢?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后,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写她“讨厌”、“憎恶”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作者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去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写关照自己儿时的阿长的。因此,我们要体会出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背后,含有的同情与怀念,这也正是文章的一大写作特色——先抑后扬,真实写人。为了说清这一特色,我通过例举作文实例,运用类比的方法谈谈什么是先抑后扬的写法,让学生体味这种写法的优势,提高学生写作实践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我最后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话题就是你喜欢长妈妈吗?为什么?这种开放的话题不仅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能更深一层地领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三、说作业设计

作业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延续,也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既要渗透本节课的所学,也得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因此,我为学生设计的作业是用多种丰富的人物描写方法去写写你身边的人,写出你对他的新认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内容既要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要力求简洁、明了,它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一眼就能知道本节课讲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作者围绕阿长写的七件事,因此我把这些事作为我板书的核心,再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喜欢“切切察察”

不好的睡相

元旦的古怪仪式

烦琐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回山海经

谋死我的隐鼠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所追忆的阿长不是一个文化人,而是一个粗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特别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读懂阿长的关键而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文中作者从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本文,应当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爱,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为

1、理解、积累字词;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

1、运用探究式学法,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走进文本;

2、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逐步走进阿长的心灵,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感受生活中质朴的爱

(三)、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

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四)、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体会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五)、教学难点:学会关注普通人,在生活琐事中发现爱,能读懂鲁迅心中的阿长

三、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而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解读文本,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拓展阅读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而课外练笔则是引导学生由解读文本到解读生活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点拨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首先,我认为进入文本的第一个问题的设计要简单,这样才能让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走进文本其次,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对鲁迅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对小时候的鲁迅有什么影响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

(这样设计导入,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二)、字词大比拼: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读老师所罗列的生字难词(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生字难词多,这样课前我就布置同学预习,字词大比拼这一环节正是检查落实预习的方式)

(三)初识阿长: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阿长是谁?她的外貌、身世怎样?

2、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情中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文中的我体会到了阿长对自己的感情了吗?

题1,让学生听读课文,然后边听边解决问题,并将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

题2,回答前三问,较容易;第四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7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题3,则较难理解,我就设计了第6至11段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当时的“我”还没有理解长妈妈对我的感情,再通过追问“后来我理解到了阿长对我感情到底是什么呢?”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四)读懂阿长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深入理解人物,仔细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抓住重点,重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

1、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慕?

2、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解决第一问我让学生速读相关文段,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做简单批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之后,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这过程当中进行一系列的追问(如: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 “我” 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解决第二问时,我让学生朗读并比较第17节与25节,通过理解两个“敬意”的不同,从而让学生理解儿时的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在这过程当中我再进行为什么在此时作者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句和前面的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的“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有何区别?)的追问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怀念阿长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文中阿长的感受(可用自己创造的话或化用古诗、歌词、俗语等来表达)

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我设计了以下两道题:

⑴、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怀念赞美一个人时,往往会选择正面的事例,本文却写了阿长的诸多缺点,如果去掉这些缺点,你认为对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⑵、鲁迅文章的题目言简意赅,别有韵味,本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的用意,你能有所领悟吗?

解决第一题时,先引用作者一贯的创作主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再分析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去掉阿长的缺点,不仅不能使阿长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因为只有真实,形象才有生命气息,才能打动读者本文正因为如实地写出了阿长的缺点和优点,阿长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丰满、有生命力)

第二题是考察学生理解标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我点拨提示学生我对标题的理解: 扣住中心;扣住中心人物;扣住中心事件;能拨动自己和读者心灵之弦这样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六)课外拓展:寻找“阿长”

写写生活中的“阿长”: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类似长妈妈这样的普通人?请你审视久已淡忘了的人和事,以真实为墨,用心灵作笔,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动吧!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由解读文本延伸到解读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琐事中发现爱,感受爱,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七)、教师总结:对照板书总结;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八)、布置作业:阅读《朝花夕拾》、《大堰河――我的保姆》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心形”基于师生共同的朗读感悟,浓缩了阿长形象的内涵和作者的笔法,寄予着爱的发现这一主题

我这样进行设计,是基于这样考虑的: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立足文本,给学生一生受益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习惯、信念、价值观等,传统的读读、讲讲、议议的教法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的融合能促使学生思维拓展深入,情感细腻升华,而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又可以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和因化效果,共同创造生活的、生命的语文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讲读课文。

文中鲁迅先生所追忆的保姆阿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的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整体感知课文。

2、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5、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6、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

教学难点: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评点法、谈话法、导读法、练习法、读义讲练法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三)预计两课时完成。

四、说学法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小组合作讨论,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5、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回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作者仍然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长与》。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一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关系非常密切,这一片段又与本文有着有机的联系,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温故而知新。

学习活动一:多媒体展示作者鲁迅与《山海经》简介。本环节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相关常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学习活动二:检测学生预习中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本环节设计意图:针对学生轻视基础的意识强化了重点词汇的积累。

学习活动三:初次阅读课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物。

1、阿长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可从身份、外貌、学识、心、地、性格等方面说)

2、《山海经》这部书中写了什么内容呢?

(文中哪段介绍该书,要善于思考,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

3、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4、我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中也说过长妈妈,是哪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谁能说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哪部散文集?这书名是什么意思?《朝花夕拾》

本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习活动四:再次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情节

1、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并配以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的故事性,在读中培了解情感变化。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与感激和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与关爱,从而认识到时隔多年作者仍对长妈妈念念不忘的原因。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五:设计问题,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本环节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问题回顾昨天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进而提出新问题,引发新的思考,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

学习活动六:分部分朗读课文,深入分析课文。朗读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写了元旦吃福橘,长妈妈教“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的故事三件事。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2、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

让我们来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阅读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看完整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环节设计意图:介绍重点情节,进行详细分析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并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活动七:梳理全文,教师总结:

1、长妈妈这么疼爱“我”,那“我”小时候对她好不好呢?讨厌她哪些事?(3-12)

预设: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爱管闲事④规矩多⑤道理多⑥谋死隐鼠

2、虽然讨厌她,可也有发生敬意的时候呢。什么事情让孩子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了?这敬意后来还有么?

3、看来吓唬得来的敬意不是真正的敬意呀。读这篇文章后,你觉得阿长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说说你觉得作者笔下阿长的哪些事情最有趣?

4、小时候的“我”眼中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无知而又迷信的长妈妈,成年后却写文章来怀念她,就说明“我”已经理解了长妈妈。这理解用了多长时间?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啊。事隔多年,鲁迅才恍然大悟,他一直忽略的一个人,甚至地位低下的一个人,原来是最疼爱她、最关心他、对他最重要的人。

5、像本文这样本来要赞美一个人,却在文章开头说她不好的写法。我们叫什么?

6、让我们用真诚的心祝福长妈妈安息吧!(有感情的读最后两段)

结语:

作者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等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也应该学会运用欲扬先抑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通过问题与学生一起梳理全文,文章有详有略,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加深课文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篇4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