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教案

欢迎阅读李煜《虞美人》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煜《虞美人》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及所处地位。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2、教学目的。

①、知识目标:

A、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B、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②、能力目标:

A、提交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B、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李煜《虞美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3、自主阅读,提高审美情绪,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最美丽也是最绝望的词——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板课题)

二、简介词人——李煜。

(多媒体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信仰:佛教

三、听、读。

1、听:

现在让我们随着《虞美人》一词,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朗读,用心感受词人通过词传达出来的情感。(放录音朗读)

2、问:同学们通过听了诵读能不能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

(幽怨、悲伤、无奈、悔恨)

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读这首词,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读一个听,并且互相点评,结束之后,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诵读,好不好?

(学生听、评,教师巡视指点)

3、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哪一位同学能为我们诵读这首词?(由一位学生读)

四、感。

通过听、读的环节我们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是幽怨、是悲伤、是无奈、是痛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情感在词中表现最为明确,最为直接的是哪一句?一起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这句可以说是这首词的中心句,主旨句,那这句中哪一个字最重要?(愁)因此它是这首词的词眼。这么说这首词的就是围绕着这个“愁”字来写的'。李煜的“愁”是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是苏东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壮志难酬之这愁?作者他愁什么?从词作中那里可以体现出他的的愁?

(1)“春花秋月”本来是非常美好的事物,词人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由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

(2)“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水向故乡流去)

(3)“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乡怀人”的沉淀意义)

问:对于李煜的“往事”同学们又知多呢?(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五、品。

是啊!李煜此时真是悔恨交加、愁苦绝望,所以他禁不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就是千古,同学们想一想它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愁比成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这样比能达到什么效果?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六、读。

通过对词的分析我们对作者的情感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在哪一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虞美人》一词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读、评,老师点评)

七、听:这一次比我们第一次读进步不小,但在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还不够完美,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范读,感受李煜愁。

八、小结及作业:

“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可以说是后人对他的一生最好的评价。是的作为君主,他很失败,如果在他亡国之前听到同学们的这些话,或许他不会亡国,但我们今天也就读不到他作为绝代才子,为后人留下的30多首精美的词。学习了《虞美人》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李煜,但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请同学们回去把你们学习这首词的感想写在周记本上。

李煜《虞美人》教案 篇3

李煜《虞美人》精品教案1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煜《虞美人》精品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煜《虞美人》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

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

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他的统治加速了南唐的灭亡。可见,他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同时,他擅长诗词书画,精通音律,还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教师解说: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四、披文入情,逐句赏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对囚徒生活的厌倦和愁绪和无限的亡国之痛。以乐景写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东风”指什么?为何“不堪回首”?春风。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故国之思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

——怀念亲友

月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

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

“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

包含着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5.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思考题: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亡国之情故国之思

6、板书

景(实)情(虚)

春花秋月往事

又东风愁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朱颜改

亡国之情故国之思

五、拓展延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水喻愁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小结:整首词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愁之感觉)

六、走进考场

本词和《浪淘沙》作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七、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本词改写成500字散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