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

欢迎阅读《我爱这土地》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我爱这土地》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现代诗歌两首》中的第一首,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唐诗、宋词、外国诗歌,但中国现代诗,这还是升入初中的第一次接触。因此我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初步了解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颂的名篇,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烧杀虏掠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因此,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浅层含义似乎很容易。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句深刻的内涵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透却并非易事。

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这些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并尝试简单的创作。

3、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是:

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难点是: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在这首诗的学习中,我会让学生占有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生,只在诗歌创作的背景、现代诗的基本特点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三、说学法:

本着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采用诵读的方法,侧重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在自由朗读、个人朗读、听范读、齐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心读、动情读,进而品味,联想诗的意境,去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使学生对诗歌主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特点有较准确的体会,并尝试动笔写简单的诗句。

四、说程序:

我按照导入、朗读、品味、拓展、小结这几个环节安排整节课的教学:

1、导入: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中国自古就有深厚的恋土情结,土地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的题目就是《我爱这土地》。

诗的第一句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只鸟和你印象中的`鸟有什么不同?想像一下:什么情况下鸟的喉咙会是嘶哑的?(初一历史还没学到抗日战争,现在的中学生对抗日战争了解也很有限,包括前一段时间看的反映抗战的电影《举起手来》也让学生误以为抗战是那样轻松,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为让学生对抗战有更准确直观的认识,我从网上找到了中央电视台“兵林史话”的一个片断)

2、深情朗读

要想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朗读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欣赏视频范读(我在网上下载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张家声的朗读视频),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读出诗中蕴含的感情。

3、细致品味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理解诗的主题。明确这首诗主要表达的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借助具体的意象表达无形的情,在这首诗中,作者都借助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以这个主问题带动学生对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乃至整首诗的理解(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按部就班一句一句理解使学生感到疲劳乏味或设计问题过多不能突出重点)。

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后,我让学生带着对诗歌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读这首诗,希望这时的朗读较前面有所提升。

4、拓展训练

如果让学生的视角一直停留在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上,未免显得太灰暗了,在拓展迁移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看今日中国蓬勃向上百姓安居乐业的画面,然后进行一项写作训练:假如你也是一只鸟,或者是一棵树、一片落叶……了解了祖国曾经的苦难,见证了祖国今日的繁荣,你会唱些什么呢?请你也试着用诗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5、小结

随着时间的流逝,抗日战争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战争的伤痕在逐渐平复,战争的阴影在逐渐淡化,2001年,大陆一位著名女星穿着“日本军旗服装”在纽约拍摄的时装照,在网上引起了数以万计网友的震惊及谴责,无独有偶,2003年,一位台湾女艺人在电视台作节目时回答抗日战争打了11年,被告知正确答案后竟不屑地说,“才8年而已啊!”此后又说出“南京大屠杀才死了30万人”这样的话,这种无视民族感情的言语立即引起公愤。作为公众人物尚且如此,我不知道在普通人中会有多少人无视我们民族的这道伤痕,但我想说,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也必须牢记国耻,就像记住四大发明灿烂文化一样记住它,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祖国强大得足以使每一个人自豪!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

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 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 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 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 学生自读

2 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 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 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

“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 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3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读

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

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

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

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

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把学生罗列的汇总成排比句朗读,然后然后再朗读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

四.学生质疑(生成环节)

期待学生的相互质疑碰撞出彼此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会让老师拓宽思路,从而加深对彼此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环节。这里有两个点期望学生可以关注到,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自己抛出问题:

(1)为什么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最后两句似乎与上文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

五.“我爱这土地”,这里的“土地”可以换成“祖国”或是“国家”吗?

辨析这三者的'关系。国家侧重于政治意义,相对于祖国,土地更加具体,意义也更加深远(补充材料)

1.土地(秦牧)(课前)

2.北方(课前)

3.国人的乡土情结:游子远游常会带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时有一种刑法叫做“流放”,仅次于死刑,让你脱离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离乡,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远甚于肉体。可见乡土和国土是一个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温柔的一个情结。

所以说,土地它不仅是祖国母亲的象征,还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时也是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诗人是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来抒发他对这片土地忠诚与挚爱,任何苦难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们割裂,他们生死不离,“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所以诗人可以毫不矫情,把他的感情表达地直白而又炽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