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教案蚕姑娘

欢迎阅读二年级语文教案蚕姑娘(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教案蚕姑娘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

多数学生对蚕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蚕的图片)这是什么?板书:蚕(强调平舌音)

2、谁见过蚕?能指着图来介绍一下吗?

3、从字形看,蚕是“天下一条虫”,那它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4、(出示文中蚕姑娘)你们喜欢这些可爱又有用的蚕宝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示课题,读题)蚕姑娘。

二、练习检查,读通课文

1、按要求练读课文

(1)第一遍自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圈出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2)第二遍与同桌按自然段轮读,同时指出对方读得错误或不流利的地方,并练习改正。

(3)第三遍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一遍,互评:读得正确。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文中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价。

(3)指名一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自我评价。

(4)指名一桌学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评价。

(5)男小朋友齐读第六、七自然段,女小朋友评价。

三、媒体辅助,读懂课文

1、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播放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认识“蚕卵”,直接感受“蚕卵里钻出蚕姑娘”的情景。

(3)读后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蚕是在奏从蚕卵里钻出来的。

2、第二~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各阶段照片,生动形象地演示蚕生长的过程及形态变化。

(2)讨论蚕的形态变化及生长过程。

(3)自由谳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4)比较四、五自然段的异同,并仔细观察蚕姑娘“发胖—发亮”的变化。[

(5)谁能不看书,把四、五自然段蚕姑娘的变化说一说?

(6)连读二~五自然段,把蚕姑娘的四次变化在脑子里想一想。

3、第六~七自然段

(1)指名读六~七自然段,播放录象。

(2)把看到变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各自边读边在脑中重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四表演体验,读好课文

1、文中一次次变化的蚕姑娘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你们能用朗读向大家展示那么惹人喜爱的蚕姑娘吗?

五、运用语言扮演角色

你还能用好课文中的知识创造性地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吗?

六、自学记忆,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

2、共享记字好方法。

3、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

4、习字册上描红、临写生字。

七、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1、上网搜索,了解更多的有关蚕的知识。

2、养蚕开始后,到农户家里去观察蚕的'变化或自己养一些蚕,记下观察日记。

教后感:

1、教学伊始,孩子们掌握“蚕”的音、形的同时,蚕那可爱的样子占据了他们的视线,蚕的巨大作用深入他们的心灵。怀着对蚕的喜爱进入课文的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开端。

2、自主、互助、合作地练读课文,既然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手脚也得到了解放。

3、信息时代给孩子们带来了崭新的广阔天地。去网上资料库游一游,风光无限好,让人感觉如跳出了井底的青蛙,眼前豁亮。实践出真知,当回小蚕农,记上一些见闻感受,书本上学不来和知识又会带来惊喜连连。

二年级语文教案蚕姑娘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蚕、床、脱、旧、胖、吐、茧、卵、桑、裳、嫩、渐、蛾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卵、桑、裳、嫩、蛾、渐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过程:

一、揭题、教学生字。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齐读)

3、蚕姑娘非常可爱,我们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很多同学都了解蚕,有的同学可能还养过蚕,对蚕感到很亲切,相信读了课文,你会更喜欢蚕。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

〈1〉出示词语(带拼音)

蚕卵桑叶蚕床脱下蛾姑娘又白又嫩

茧子渐渐长胖吐出旧衣裳又黄又瘦

老师把带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了,请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有读错的,请你帮他纠正一下。重点朗读词语蚕卵又白又嫩旧衣裳蚕床

〈2〉、请你再看看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哪个难写而你又用好办法记住了,请你介绍一下。重点指导卵的笔顺(指名说教师板书书空学生在作业

本上写一个)

四、读准了生字词语,现在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挑选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3、反馈、评议。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评的重点就是上面两方面。

可作如下点评:

〈1〉你一个字都没读错,真行啊!

〈2〉这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你再读一遍。

〈3〉你读得太心急了,把字给丢了,慢慢来再读一遍。

〈4〉你这一小节没读好,没关系,你可以请同学帮你读。

当学生读第六小节时,教师板书茧。读第七小节时板书蛾

五、刚才小朋友经过认真地读课文,了解了从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蚕姑娘又变成了茧子,茧子变成了蛾姑娘,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读。

(1)自由准备

(2)抽四人小组赛读。(2组)

(3)你们看,这就是蚕的一生。(课件出示图画)你记住了吗?

(4)拿出课堂作业本,填一填。反馈、校对

六、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二年级语文教案蚕姑娘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4次蚕眠的情况,了解蚕的成长过程。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检查词语

瘦小 蚕卵 茧子 蛾子 蚕姑娘 旧衣裳 暖洋洋

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谁还能再说几个像“又黑又小”这样的词语?(指名说,师板书)

2、指名分段读课文。

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蚕睡了四回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

1、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是在什么时候?(春天)

春天的天气怎样?(练读“暖洋洋”)

▲春天天气暖了,春蚕迫不及待的要从蚕卵里出来,句中用了一个什么动词(字)?【钻】

▲从“钻”这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看,这就是蚕卵,什么时候才能从里面钻出蚕姑娘呢?让我们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读:春天天气——

2、刚钻出来的蚕姑娘又黑又小,长长变得又黄又瘦,再长长就变得又白又嫩,再长就变得又白又胖。这说明蚕姑娘在一天天的长大,那它们是怎样逐渐长大的呢?我们小朋友自己先读一读第2到第5小节。

▲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板书:又黑又小】

读第二小节,告诉老师蚕姑娘出来以后做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二段第一句)

圈出这一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学生说师板书;吃 睡 脱)

看到蚕姑娘有着这些变化并醒来,孩子们特别激动,他们情不自禁的喊道(出示第一段中第二句并引读——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师板书:醒 变

▲师指着板书讲:蚕姑娘像这样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最后醒来变成黄姑娘,这样的一个过程蚕就蜕一次皮。蚕蜕皮用书上的话说就叫换——衣裳。

▲多有趣的变化呀!谁能读出蚕的变化和其中的惊喜呢?(指名读)

齐读。

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蚕第一次蚕眠的过程呢?出示:

( )的蚕姑娘,( )了几天桑叶,就( )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 )下( )衣裳。醒了,醒了,变成( )姑娘。(指名两位同学说后全班齐说)

3、第一次蚕眠,黑姑娘变成了黄姑娘,那蚕的一生要蚕眠几次呢?下面请大家读一读第二次蚕眠的.情景。

我们再来和第一次比较一下,看有了哪些变化?

▲出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进行比较。

这两次蚕眠有什么不同处呢?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又黄又瘦 脱(黄) 白

出示填空,指名同学补充完整。

( )的蚕姑娘,( )了几天桑叶,又( )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 )下( )衣裳。醒了,醒了,变成( )姑娘。

▲师:第一和第二次的蚕眠蚕姑娘做的事情基本相同,但身体的颜色却发生了变化。那第三次和第四次蚕眠,又和前两次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小组间先来讨论学习这两个问题:

①找出第三次蚕眠和前两次不同的地方。

②比较第三次和第四次蚕眠,找出这两次的不同处。

指名同学回答,师板书:

又白又嫩 脱旧换新 发胖

又白又胖 脱旧换新 发亮

▲根据板书,指导学生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师小结:这几个自然段虽然较长,但是要背诵还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很多地方说的都是一样的,只有几处有点改动,只有记住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就可。下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描写蚕眠的四个自然段。(齐读2到5自然段)

4、经历过四次蚕眠的蚕姑娘,又要做什么了呢?下面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六小节。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蚕上山——吐丝——结茧

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蚕山”和“要盖新的房”

“新的房”指的是茧子,此处把茧子比作新房。

▲结了茧以后的蚕姑娘就躲在茧里面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怎么样?(茧子开了窗)

“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呢?(茧子上面的小洞,蛾姑娘就是从这小洞里飞出来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来感受一下蚕姑娘变成蛾姑娘的过程。

蛾姑娘飞出来后,产下蚕卵,几天之后便会死去。虽然蚕姑娘一生吃的只是桑叶,但它吐出的丝却可以织成美丽的绸缎(出示美丽的绸缎),所以古人早就用这样一句话来称赞它——春蚕到死丝方尽

▲下面我们小朋友一起通过朗读来赞美一下蚕姑娘吧(齐读课文)

三、练习

1填空。

从( )钻出来又( )又( )的蚕姑娘,一共睡了( )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 )又( );第二次变得又( )又( );第三次变得又( )又( );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吐( )结( ),最后( )开了窗,飞出了( )姑娘。

2、课后第四小题。

二年级语文教案蚕姑娘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结合学习生字词“蚕”、“姑娘”,揭示课题

1、出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生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示“蚕”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cdn”。注意“蚕”字是平舌音、前鼻音。分析字形:“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虫”。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对,人们把“蚕”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板书:姑娘,补全课题)

出示“姑娘”词卡,学生看拼音读“g0 niong”。提示注意:“娘”是鼻音,不能读成帕ng。分析字形:“姑娘”两个宇都是左右结构,左部相同,都是“女字旁”;右部不同:“姑”字右部是“古”,“娘”字右部是“良”。分别书空记字。

2、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蚕姑娘》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蚕姑娘。

二、初读指导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发”。特别注意区分、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桑叶蚕卵蚕床蚕山吐丝茧子盖新房蛾从此

(3)读顺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蚕桑叶从此瘦

钻出换上卵茧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及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桑叶:(用图或实物讲解)

蚕卵:蚕蛾产下的子。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如竹匾等(指看书上插图)。

蚕山:(看实物或图)供蚕吐丝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

蛾:(看图)蚕的成虫。

从此:从这时起。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此:左右结构。左部“止”第一笔是长“竖”而不是短“竖”,第四笔是“提”而不是“横”;右部“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两笔相连而不交叉,不能写成“七”,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平。

旧:开头两“竖”长度相当,上下间隔相等,“日”框内部一“横”连左“竖”不连右“折”,底部一“横”既连左“竖”又连右“折”。

姑:左部“女字旁”末笔改“横”为“提”,右连第三笔“撇”而不交叉;右部“古”首“横”宜收紧些,下面“口”形上宽下窄,体形稍大,使下部平稳。

蚕:上部首笔是“横”而不是“撇”,第四笔“捺”起笔处连“横”而不连“撇”。“撇、捺”舒展,预留下部空隙写“虫”。

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提手旁”写法同前;右部“奂”,自上而下笔画由收紧到放开,最后两笔“撇、捺”相配,支持下部平稳。

钻:左右结构,左右宽度相等。左部“金字旁”开头两笔占位略宽,盖住下部笔画;右部首“竖”挺直,“横”画宜短,左连“竖”画,下面“口”形写法同“姑”而略大,保持下部平稳。

娘:左部“女子旁”写法同“姑”字;右部“良”首“点”宜高,第二至四笔应横向收紧,“竖提”长而挺直,其“提”部,形成的角度略大,最后两笔,“撇”连于“捺”,共同布白于右下空隙部位。

桑:上部三“又”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捺”为“点”;下部“木”的“横”画要长,“撇、捺”舒展,全字上收下放,保持平稳。

盖:上下结构。上部“羊字头”开头两笔一侧“点”一撇“点”,三“横”间隔均匀,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体形宽扁,框里两短“竖”,分别同左右两“竖”画走势相应,而彼此对称,平分成框里三个空隙,末“横”特长,左伸右展,保持底部稳定。

裳:上部宜纵向收紧;下部“衣”的“横”画宜短,“撇”画稍长,“竖提”偏左定位,最后的短“撇”连于长“捺”,下部四笔体形宽放,保持全字稳定。

2、学生练习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注意第2~5自然段词句的异同。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变成吐丝蚕姑娘吃桑叶

换上从此暖洋洋盖新房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板书:卵一蚕)问:“钻出”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

(3)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

(板书: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吃桑叶、睡、脱、醒)教师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板书: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_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3)小结: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

(4)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就”换成“又”)

谁能说说“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3)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4、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三、指导背诵

看提示(写在小黑板上)背诵第2、3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四、课堂作业

朗读、练习背诵第l-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

(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看)

(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

(4)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板书:吐丝结茧)

(5)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抑苗子I-I,/4:~”斩帛”;士田烟嫱n夺Z右茁辟㈠柞“并下宙”_徂会括而有趣。请看第31页上面的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4)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习,概括课文。

从_____里钻出来的`又_____又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天_____。它吐_____结_____,最后_____开了窗,飞出了_____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四、课堂练习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课后练习4)。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初步懂得怎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1)各人自读,体会。

(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把一、二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

第二组三句话的练习方法同此。

2、背诵第6、7自然段。

(1)利用押韵的字引背。(押韵的字写在小黑板上:娘、上、由主._白¨向宙_白、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评议。

(3)各人自背。

(4)指名背诵。

3、背诵全文。

(1)全班背诵。

(2)指名背诵。

4、书面作业。

(1)扩词。

蚕( )( )( )( )

换( )( )( )

丝( )( )(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暖洋洋红通通黑白绿亮

板书设计:

蚕姑娘吃桑叶、睡、脱、醒(蚕眠)

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吐丝结茧

《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时,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学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有学生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有学生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有学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