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欢迎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2、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

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师也被你们的朗读给陶醉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看看我们的读能否把后面的老师也陶醉了?有信心吗(配音师生串读)。

六、写作指导

过渡:

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诗人笔下田园风光在夜晚独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战诗人,用现代文改编这首词,做一个现代小诗人。(配乐)

推荐同学们上台表演。(我们班谁创作现代诗最厉害?有请黄怡昕同学边说边演。

你们想编吗?现在拿起笔来,写下来吧。

提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诗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想到了(),……走着走着,忽然……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深夜回到家,诗人忍不住挥笔写了《》:……

温馨提醒: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词句,可诗人的动作、语言、心情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七、谈收获。

八、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自选)

1、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2、把这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3、把词改写成美文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2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正确书写“鹊”字,背诵这首词。

2、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诵读、品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诗词、辛弃疾的资料等,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词引入,自主解题

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诗宋词又是其中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要稍加停顿,抑扬顿挫,那就会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标注的停顿再读一读。(课件出示全词,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一些画面呢?那就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来品读词的上阕吧!

三、解词品悟,课上研讨

(例中学)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想象画面,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大胆的说一说。

2、全班展示汇报。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描绘得真美啊!作者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感官描绘了黄沙岭的.夜景,大家来说一说有哪些感官呢。(教师板书:看--明月别枝;听--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嗅--稻花香)你觉得这样的夜景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想象会产生美丽,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3、提问:是什么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喜鹊呢?

学生自主发言。

4、提问:是谁在说丰年?又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明月、清风,这鹊啼、蝉鸣、蛙声,还有这弥漫着的稻花香,使得黄沙岭的夜晚是那样的清幽、静谧和美好,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板书: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此时,作者行走在这样的夜晚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以译文的形式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上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上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5、指名读。

教师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上阕的方法:先是想象画面,然后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词义、体会情感,最后是串联整个词义,读中悟情。

(实践悟)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6、全班展示汇报。

过渡:多么美的月夜啊!仿佛画卷一般。词人就这样满怀喜悦地行走在路上,之后怎么样了?谁来描绘一下下阕的画面?

学生自主发言。

7、教师小结:刚才还是明月高悬,一片明朗,转眼就变得昏暗只看得见几颗星星了,雨点也飘落下来。此时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想到什么?(教师板书:思避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路转溪桥忽然看见了茅店,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在山野中夜行遇雨,仓皇之间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可以想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欣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带着大家再次重温下阕的内容。(课件出示下阕词义,读给学生听)

8、指名读。

教师小结:就是这后两句点名了词人的身份--行人。也让我们理解了题目“夜行黄山道中”,原来明月别枝是行人所见,鹊啼、鸣蝉、蛙声、说丰年是行人所闻,遇雨急寻茅店是行人所思。整首词都没有离开“夜行”二字!既写出了赏景之美,又写出了避雨之趣。让我们充满情感的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整体感悟,盘点收获

1、学生再读全词,回归整体,尝试背诵。

2、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本首词。

2、(迁移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学习的方法,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可阅读辛弃疾或其他词人的词作。

以下任选一个完成:

3、结合本首词的意境写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4、结合本首词的意境画一幅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