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大班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1
活动名称:欢乐草原
活动目标:
1、在情景中模仿挤奶舞的各种动作和姿态,并有节奏地舞蹈。
2、感受蒙古舞的特点,愉快地表现民族舞蹈。
活动准备:
前期经验:已初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
ppt课件、蒙古帽
活动过程:
一、走进蒙古——感受蒙古的美
1、(播放课件)我们来到了哪里?大草原给你什么感觉?
2、幼儿倾听优美的琴声:是什么琴拉出来的?
小结:这就是马头琴,琴的顶部是一个马头的形状,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乐器,蒙古族也被人们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二、欢乐挤奶——模仿挤奶舞的各种动作和姿态
(一)欣赏蒙古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1、看看草原上的人,除了骑马还在干吗?
2、那你们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招待客人的吗?
(二)大胆想象各种能让奶牛多产奶的好方法并用动作表现
1、想挤奶吗?你们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奶牛产更多的奶,让它和你成为好朋友?
2、幼儿听音乐做善待奶牛的动作。
3、奶牛很舒服,准备产奶了,要怎么挤呢?
4、幼儿听音乐自由做挤奶时的动作,并请个别幼儿介绍并表演。
5、教师将孩子创编的动作串联、组合起来,引导孩子一起舞蹈。
提示:提、压手腕的提示、动作做大、夸张一点、听着音乐表演。
教师做挤奶舞动作的示范。
6、幼儿听着音乐初步尝试挤奶。
7、在比较观察中学习正确的挤奶的动作,注意手腕的提和压。(提示“轻轻提,往下挤”。)
8、丰富各种挤奶的姿势。“挤奶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姿势是怎样的?你觉得什么姿势挤奶你可以挤得稳,挤得多?”(各个方向挤,立跪等姿势)
9、听着音乐,完整的挤奶舞表演。
10、小结:终于挤满了一桶牛奶了,拿着慢慢的牛奶坐下来慢慢享受吧。
三、感受舞蹈——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蒙古舞的热爱
1、教师表演蒙古舞,幼儿欣赏。
2、小结:你们喜欢这段蒙古舞吗?我们可以在小舞台一起来跳一跳这段蒙古舞。
大班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2
静默草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二、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预习要求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七、教学过程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八、板书(部分):
静默草原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 --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草原与人
大班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2、.结合插图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的内容
师: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的热情。
师:草原有多美呢?谁来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好客。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草原的景色是如此之美,那儿的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呢?请用两个词概括出来。
生:热情好客
师:这节课让我们走入草原感受感受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齐读课题。
生读题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用笔勾画出来,再读读,要读出你的理解。
生默读、思考、勾画、朗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谁来说一说?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蒙古人民来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欢迎远客。
师:谁能把蒙古人民的热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你读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还有吗?
生读句子: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响成一片。这句话写出了来欢迎我们的人很多,很兴奋。
师:真会读书。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生读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蒙族人民见到我们,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似的,热情地和我们握手,说呀,笑呀,就像一家人。
师:真是蒙汉一家人啊!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
师:请大家看课文中的插图,看图画展现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看图、读文、思考。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图上画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太阳落山了,夕阳斜照着草地,草地变成金黄的了。最后一句话说到了斜阳。
师:观察真仔细。
生:我们要走了,想留个纪念,正和蒙古人民一起照相了。
生:蒙古人民舍不得我们走,拉着我们的手说着分别的话。
师:我们也不想离开他们呀!
生:他们舍不得分开,正一起拥抱呢。
师:课文中的哪句话集中表现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生(有感情地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曾瑞说这句话像诗一样。谁来说说诗一样美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生: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很深,他们不忍心分别,太阳落山了,他们的话都还没有说完。
师:说得太好了,一起读读这句话。
全班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大班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各种线条的方法装饰房子。
2、在欣赏范例的基础上,积累装饰经验,大胆创造装饰房子。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勾线笔。
活动过程:
1、出示一座房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座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漂亮吗?
(2)你们觉得这座房子漂亮吗?
(3)他和我们平时看见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2、教师示范装饰房子。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房子的轮廓线,启发幼儿想想:你想怎样装饰房子呢?
(2)让幼儿讲述,可以用哪些线条、图案进行装饰,然后教师在黑板上装饰房子。
3、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
让幼儿观察欣赏各种各样的房子,进一步了解线描装饰房子的基本方法。
4、幼儿绘画装饰活动。
教师提醒幼儿用各种线条装饰房子,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
5、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你用了哪些线条来装饰房子的,并表扬画面整洁、装饰的漂亮的幼儿。
幼儿绘画活动时表现的非常认真,细心,大部分幼儿完成的作品较好。
活动反思:
线描画,对我班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已掌握了基本的线形,但在画面的切割、分布、线条的疏密排列上还不够适宜。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每个孩子都从始至终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线的造型活动中。我注重观察指导,十分珍惜把每一点成功的机会留给孩子,他们可以自由表现、不受限制,使能力弱的孩子也能享受成功、获得自信,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最后的作品欣赏,我不作好与坏的绝对评价,而是让孩子们相互表述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孩子发现同伴作品中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最后启发幼儿怎样用这些作品去装扮自己周围的环境,既可以让孩子获得自信,又可以焕发孩子们主人翁的意识。
大班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