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

欢迎阅读小班数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在平常的生活中,小班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感知一组物体的相对大小,但是对于系统的概念并不完全了解,在完整的表述物体大小的语言能力还存在个体明显差异。在操场玩耍时能指认出哪个是大球,哪个是小球,个别孩子可以抱起大球说:这个是大球,大部分幼儿不愿开口或者合着同伴说这是大球或者小球,但本身并不理解、熟悉。因此我开展本次活动,本设计以系列生活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玩游戏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习按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

2、尝试用一句话正确表述物体的大小。

3、能主动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朋友夏天喜欢吃什么水果呀?幼儿一起回答:西瓜 教师引出PPT 上的第一张幻灯片:两个西瓜

(一)两个西瓜入场,初步感知大小的变化。

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的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提问: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两个西瓜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小朋友 喜欢吃什么水果? 苹果、橘子、梨子

引出第二张幻灯片:苹果

(二)脑子转一转:在我们看的动画片中,回忆回忆,都有哪些动画 人物,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动画人物?

老师:小嘴巴闭起来,转动脑子想一想,举手回答,和其他小

朋友分享。

幼儿:米奇、喜羊羊、海绵宝宝、天线宝宝、蜘蛛侠、奥特曼、

大黄鸭

老师: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哪些动画人物?引出幻灯片

老师:这是什么呀?它们谁是妈妈?谁是宝宝呢?

幼儿:举手回答

老师: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以为客人,小朋友鼓掌欢迎它出

场。

老师:这是什么呢?它两个谁是老大?小朋友向他两个学习

一下,笑一笑哇,我们小朋友都和他们一样,非常的开心。

看谁在跳舞呢?是海绵宝宝在跳舞吗?老师遇见了一个问题:

老师总是分不清他们谁是哥哥了,谁能告诉我呀?

(三)找一找:熊爸爸和熊宝宝的`熊掌丢了,帮熊爸爸熊宝宝找一找 他们的熊掌

提问:这上面有几个熊掌?

幼儿上来自己操作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熊掌。

(四)游戏送礼物:大大和小小难得来我们这做客,我们送些礼物给他们吧。(初步认识大小标记,知道从一堆东西中先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再进行大小的分类。)

1、认识大小标记

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作为礼物,要送到大大小小的家里去。你们看,大大的家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大大的,它叫大标记。小小的家也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是小小的,叫小标记。”

2、师: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礼物是送给大大的,哪些礼物是送给小小的。送给大大的礼物放在大标记的篮子里,送给小小的礼物放到小标记的篮子里。

3、教师与幼儿一起指认礼物送给谁。

(五)结束活动

老师:我们礼物可真多,我们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好不好。

五、活动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大衣服小衣服。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通过给物品找朋友配对,感知匹配的概念。复习分类,联系日常生活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引导幼儿学习将相关的物体一一匹配,初步获得对应的经验。

如何将相关的物品图片对应摆放。

1、“小明家”背景图两幅。(室内、室外)

2、 室内放置物品图:床、桌、脸盆、碗。

室外放置物品图:被、椅子、毛巾、筷子。

红线一条、小旗一面。 教具:动物头挂件(小猫、小兔、小狗)(一半幼儿数) 动物的'食物:(鱼、萝卜、骨头)(一半幼儿数)

学具: 第一组:将相关物品一一匹配。

每人排列方格板一块、篮子一个、操作插卡图片:

牙膏 脸盆 花瓶 桌子 锤

牙刷 毛巾 花 椅子 钉

第二组:找朋友。

每人排列方格图一张、篮子一个、操作卡片六对:

床 脸盆 桌子 碗 花 锤

被 毛巾 椅子 筷子 花瓶 钉

第三组:找对子。

每人一个分类盒,内有四格,每人四对操作卡片:

床 碗 桌子 脸盆

被 筷子 椅子 毛巾

(白) (绿) (红) (黄)

集体活动: 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几种用品。 给物品排队。 再认识另几种物品。 学习一一对应排列相关物品的方法。(我们替红线上已经排好队的物品找朋友,找朋友的时候要有顺序,从红旗这边开始,一个跟一个地找,找到朋友就“站”在红线下面,并讲述:××和××做朋友。 小结: 集体复述:××和××做朋友。

小组活动: 第一组:一一对应摆放物品。

第二组:找朋友。

第三组:找对子。

活动评价: 游戏活动:喂小动物吃食物。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三岁半到四岁的小班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计数活动,并学会按计数活动的要素进行计数,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经过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尝试说出总数。在已有认识3的形成的基础上来初步感知4的形成,并将这一活动与招待客人的社会活动相融合,让幼儿在感受招待客人快乐的同时去初步感知4的形成。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4的形成

2、感受招待客人快乐

活动重点:

让幼儿在感受招待客人快乐的同时去初步感知4的形成。

活动准备

水果:香蕉、苹果、橙子、梨。

动物玩具4个。

水果盘。

活动过程

一、手指小游戏导入

小朋友们,小手伸出来一起做游戏

一个小手指呀,点点点

两个小手指呀,剪剪剪

三个小手指呀,弯弯弯

四个小手指呀,挠挠挠

五个小手指呀,拍拍拍

小手拍拍欢迎你

今天呀,张老师请几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欢迎吗?

(欢迎)它们是谁呢?小手拍拍欢迎小客人吧。

出示小兔、小牛、大熊猫

二、点数小客人的数量,感知4的形成。

1、小朋友们,伸出小手指,数一数来了几位小客人了?

(1、2、3)3位小客人用数字几来表示?

出示数字3.

2、咩咩咩,咩咩咩,不好意思,我来晚了----小羊

来了几只小羊?(1只)用数字几来表示?

出示数字1

3、现在一共有几位小客人啦?用你明亮的眼睛仔细看,伸出灵巧的`小手跟老师边指边说1、2、3、4、

一共4位小客人

先来了小兔、小牛、大熊猫3位小客人

又来了小羊1位小客人

现在一共是4位小客人。那用数字几来表示呀

出示数字4。3添上1是4.

三、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再次感知4的形成。

1、先请客人喝饮料吧。端出3杯饮料。

数一数,有几杯饮料?(1、2、3)

4位客人,只有3杯饮料。小羊没有,怎么办呢?

(再端1杯饮料)。3杯饮料添上1杯饮料是4杯饮料。

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4)

2、看这儿还为它们准备了好吃的水果,都是什么水果呀?

《小班数学教案“开心果果”》摘要:会按计数活动的要素进行计数,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经过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尝试说出总数。在已有认识3的形成的基础上来初步感知4的形成,并将这一活动与招待客人的社会活动相...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过去,我们老师所关心的是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无视儿童的兴趣、认识规律及发展水平,幼儿只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管跟着老师思路走,缺乏自己的思考,其结果是限制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而《纲要》中要求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儿童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原则,所以我们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育方法,和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这次学习序数1—10,我首先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买东西的游戏情景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当他们从不同颜色的货架格子里买到了所需的物品后,就请幼儿根据格子的颜色特征猜一猜他们是从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物品,而从不同方向数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当大家发生争论时我就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

2、通过活动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

难点: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布置小货架超市。

2、扮演各种角色的服装。

3、强调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创设超市小货架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购物。

师:今天,我们来玩超市游戏,你们想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自由讨论准备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儿参与活动。

2、请个别幼儿告诉大家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货物,并请其他幼儿猜一猜他是在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东西。

幼1:我在红颜色的格子里买的是娃娃,请大家猜一猜在第几个格子?

幼2:第二格。幼3:第九格。

幼儿争论。

师:启发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二、交流讨论

1、师:为什么买同样的东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幼1:我是从左数到右的。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幼2:我是从右数到左的。

师: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幼儿再次思考。

幼1:老师货架有高有低还可以从上往下数。幼2:从下往上数也可以的。

2、师:引导幼儿发现序数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论会不同。

3、幼儿分组交流。

幼儿讲讲自己是在从左到右数第x格,从右到左数第x格,从上往下数第x格,从下往上数第x格中买的东西。

4、集体交流: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所买东西的序数位置,请大家猜一猜他说的东西是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的`。

三、游戏巩固

1、幼儿分成两组,根据老师要求,依次把不同的物品放回两个货架,比一比哪一组放得又快又对。

2、相互检查放得是否正确,如有放错请幼儿自己改正。

四、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以往,在学习序数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会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数,其结果是,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本次国培学习,我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对儿童的引导和启发,把教育的重心从“教什么,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学”上来。因此,我采取了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在矛盾中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从而发现幼儿能积极投入,思维也很活跃。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幼儿通过实践、思考后自主习得的,幼儿能较快理解并掌握,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脑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幼儿脑功能的开发。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一定要转变观念,努力贯彻《纲要》精神,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