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迷”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齐读。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

(2)边读边想: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爸爸”打电脑的?哪几句话是写我和“爸爸”的对话?

(3)读后回答。

(4)理解一、二句话。

a.指名读。

b.看实物,认识“键盘”、“屏幕”。

c.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爸爸”迷上了电脑?

d.“爸爸”是怎么打电脑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

“嗒嗒嗒嗒”是什么声音?“随即”可以换成什么词?

“嗒嗒嗒嗒”、“随即”说明了什么?

e.指导读一、二句话。

(3)理解三、四句话。

a.指名读。

b.理解“爸爸”的话。

出示“爸爸”的话。提问:“爸爸”说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讨论:电脑还有哪些用途?为什么说“今后我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它”呢?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么想的?

c.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3.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又”、“敲打”说明了什么?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用“用处”、“真行”练习说话。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解题〕

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宿”,住宿。“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结构分析

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语意理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船只。“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岛。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空旷的原野。“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清”,澄清的江水。“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像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

〔写作特点〕

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本诗除第1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他善于将情思寄于山水之中。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这如画的景色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2.恬淡孤独,淡中有味。

全诗给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诗人写宿建德江,不见他人;写日暮、旷野、江水、明月,构成淡雅的情境,似乎远离世俗尘嚣。但细体味,却隐有作者奔腾的思绪: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长期羁旅的寂寥、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怅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一、教材说明

这个语文园地里有五项练习,包括复习同偏旁的字、读词语、比较形近字、读句说句和读儿歌。

二、教学建议

第一项“我会认”,是复习学过的带“讠、亻、口”的三组字。通过归类认读加深记忆。为此要让每个同学独立练习,忘了的字查查生字表,读完之后想想每组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读问问,老师可用三组卡片变序抽检。

第二项“我会读”,内容是学过的字组成的词。这些词在口语中常用,多读几遍有利于巩固生字,积累词语。可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读读。横向读、竖向读,让学生自己变换读法,读得有兴趣。读前老师要提示读准字音,读后要注意检查,纠正不准的读音。

第三项“比比写写”,需区别六组形近字再写下来。有四组是一笔之差,有两组字形差别在两笔以上,要引导学生仔细辨认,学习深辨细究,把字看清楚。比较时要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清楚地说出每组两个字的`不同。如:“日”,读rì,红日、生日的“日”;“白”读bái,白云、雪白的“白”。“白”比“日”多一撇。或“白”去掉一撇就是“日”。先同桌的两人你说一组,我说一组,互相说说、互相补充,再全班交流。比较清楚后再写一写。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把不同的地方记住,字要写正确。

如“马”第一笔是“”不带“钩”,“鸟”第二笔是 “”与“马”不同,里面还有一点。要借助田字格把字写匀称,没把握的同学可再看看课文中的范字。

第四项“读读说说”,要求通过读句,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这三个语气词都可用在问句里,“吗”一般用于是非问句,只需别人作肯定、否定的回答;“呢”用于特指的问句,需对方说出具体的答案;“吧”用于推测、估量的问句,回答也只需肯定或否定。这些用法只供教师判断学生用词说句合适不合适,对于学生则只要求通过读句来培养语感,学着说一说。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明白题目要求,再读三句话,启发学生想想三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导读出问句的语气。然后分组练读学说。最后检查说句的情况。

第五项“我会读”,内容是一首儿歌。这首儿歌想象丰富,形象地描绘出白云的姿态,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与第12课《雨点儿》有一定的联系。儿歌中“站、躺、凉、肥、才”没学过,“着”是多音字,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轻声的读法。朗读中可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在看白云,与白云谈话,力求把儿歌的韵味读出来。儿歌的内容不必讲,要通过读来感知了解。

三、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 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 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跳水》由 “跳水”所激起的……

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备课笔记上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碧红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