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

欢迎阅读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的语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2、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3、(板书“回”)构成课题,这种声音你听到过吗?(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下面请同学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⑴(课件出示插图)说图意,美吗?

⑵书上是怎么写的呢?生读第一段。

⑶美美地读第一段,指导学生读,理解句子“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⑷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好像个大月亮?用“好象”说句子

2、就在这美丽的桥洞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⑴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怎样了?(课件出示第二段)学习“呱”字,指导形声字

⑵指导读好小青蛙高兴的句子。

⑶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

当听见有人学他时,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⑷课件出示问句:你是谁,你在哪?朗读指导

⑸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小青蛙听后怎么样?出示第三段,指导读好奇怪的语气。随机学习“哩”

3、学习四五段

⑴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看课件)

⑵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书上是怎么写的,读第四段。

⑶出示字卡“圈”,读。学生用手画一个圈。老师画很多圈,指导一圈圈。河水激起一圈圈什么?出字卡一圈圈波纹,认读。再看课件,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后,波纹又怎样了?

⑷填空: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到河岸,又()回来。

⑸读一下青蛙妈妈的话

师示范读,评价,学生练习读

⑹读了青蛙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再看课件,填空:声音的( )碰到( )要( )回来。学习“返“

⑺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出来的.?

指导读好句子: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4、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了,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

(齐读)。

四、总结拓展。

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课后可以体验回声,和大家谈谈感受

《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这这种现象每个同学几乎都碰到过,只不过有些同学不清楚这就是回声。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同学们说:“小时候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拉长声音大声地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你们碰到过这种情况吗?有什么感受?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中。感觉这一环节的教学顺利。

《回声》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课文从这一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先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槽,槽内盛入适量带色的水(清水中放入一两滴红墨水)。通过投影,学生观察并口述水面静止的状态。接着,教师随手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圆形水槽内,要求学生观察、口述水面的变化:槽内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槽壁,又荡了回来。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演示实验,口述过程,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演示小实验,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全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热情。例如:、师生互读、齐读、默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能根据小青蛙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由赞美到奇怪到欢乐。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 篇2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通用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 篇3

设计理念:

小时候,我们曾在空房子里或山谷中,听到过奇妙的回声。那时,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探索科学的兴趣,就在这神奇的发现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现在,我们捧读课本,与学生一起诵读,体验小青蛙的快乐、奇怪,体会青蛙妈妈的亲切、智慧。本着“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让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回味童年。”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巩固练习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会写“倒、圆、游、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动画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回声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大家都想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31课《回声》。

二、引生入境、复习生字:

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妈妈,现在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妈妈说了,想去的孩子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复习学过的六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

三、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

(一)进入情境,体会景美

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随着青蛙妈妈出发啦!大家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忽然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啊!到地方了!快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谁想把对这里的赞美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

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两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指导书写:圆、倒。强调生字在格中的占位)

(二)抓住标点,体会心情

1、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你们听,他在说什么?

出示:“呱呱呱,多好看啊!

你是谁?你在哪儿?“

(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2、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3、站着的同学来表演小青蛙,坐着的同学来表演看不见的小青蛙。

采访:刚才你们说第一句话时有人学你,现在说了第二句话,又有人学你,你心里怎么想的?

是啊!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所以他跑去向妈妈请教,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三)抓住动词,揭示方法

1、导: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老师找到了一个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跳”你还能找到吗?

老师来读这段话,同学们来做做青蛙妈妈的动作。

3、大家快看,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练习:青蛙妈妈()着小青蛙()到河崖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纹。波纹()到河崖,又一圈圈地()回来。

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青蛙妈妈的动作和河水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说话和写话时,也可以用上连续的动词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四)抓住因果关系,突破难点

1、导:水的波纹和桥洞里的回声有什么关系呢?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咱们一起来听听它是怎么说的。(听青蛙妈妈的讲解)

2、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能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吗?(和蔼可亲、亲切)是啊,妈妈对孩子说话就是亲切的,你能像青蛙妈妈一样也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吗?

3、小青蛙听完妈妈的话高兴吗?是啊,他高兴得一蹦老高。谁来读读他的话?

4、同桌之间互相扮演青蛙妈妈和小青蛙,注意他们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5、指一对同桌来表演。课件演示回声的形成。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见回声?

小结:明白了为什么,得到了知识,让小青蛙感到无比的快乐,接下来他又去做什么了呢?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桥洞底下又响起了欢快的叫声)就让我们再次齐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再一次体会小青蛙那快乐的心情吧!

四、生字迁移、巩固识字:

老师把这篇课文编成了一首小儿歌,里边藏着这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认的字。看谁能正确地读出来。

(小青蛙“呱呱”叫,听到回声好奇怪。妈妈带它跳上崖,扔下石子做实验。波纹圈圈去扩散,碰到崖边又返回。小青蛙,开心哩,蛙声回声连成片。)

五、举一反三、指导写字:

这课还有两个字我们没有写,一个是游,一个是围。游字的结构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倒”)围字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圆”)写这两个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书写练习。

六、拓展阅读、启发思考:

你还在哪些地方听到过回声?讲讲当时的情景。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 篇4

《回声》【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声》【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知道写几句话要按事情先后顺序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回声》【教学重点】

1.有语气地表情朗读课文。

2.使学生知道按事情先后顺序写几句连贯的话。

教学难点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学图片两张;

2.回声产生的实验用品;

3.录像带等。

《回声》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引言:孩子们真乖!看到我走进教室,小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很有礼貌。小朋友,知道今天校长要来给你们上课吗?有什么想法?

为了感谢小朋友,教唱一首非洲歌曲(回声联习)

一、激趣引题

1.小朋友,你们平时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①流水的声音

②鸟的叫声

③小提琴声……

2.小朋友真会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继续学的课文是什么呢?(齐读课题──回声,注意“声”的写法)

3.昨天,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初学了课文。(你想知道什么?回声是什么?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4.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分段学习第一段

1.谁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小朋友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小河上有座石桥。)

2.出示图片(一)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

3.哪位小朋友上台来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4.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5.“多美啊”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二、三段

1.这么美的景色吸引了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图片)我们跟这个新朋友打个招呼好吗?小青蛙和它的妈妈一起旅游来到桥洞下,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二、三段。(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谁来读读?

3.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

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请小朋友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我们班哪两位同学胆子比较小,平时很少在班里站起来读课文。张老师把这次机会给你们,不要紧张,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不怕!我会读!来,试一下!你们当着众多老师和同学的'面,能读很不简单!)

4.假如你是小青蛙,这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

①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②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里啊?

5.书上用了个什么词?“奇怪极了”。小青蛙为什么奇怪?那它是怎样做的呢?

6.谁读一下它问妈妈的话?(问的语气不够)老师给你一点时间,自己练练,一会比比看谁读得好!

7.妈妈是怎样回答它的?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去看一看,好吗?

四、默读,回答问题

1.出示自学要求: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要求:

(1)想想要读课文的哪几段?

(2)在书上勾画有关的句子。

①妈妈做的句子用“”画上;

②妈妈说的句子用“~”画上。

2.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在哪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一个,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的“带”字。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3.小朋友拿起笔,把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字点上黑点。

4.请小朋友上台来演示一下扔石击水的实验(出示幻灯片)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愿意上台来解说?

5.“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我们就叫它“水波”。注意这个“圈”字是个多音字,它还读什么?“水波碰到河岸,就要“荡”回来。“荡”是什么意思?水波怎么样?(一上一下,一起一伏,好像荡秋千)

6.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7.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见板书)

课间休息

8.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呢?请小组合作学习。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出示四句话:①②③④小组汇报:读第一句话,这一句话中,妈妈把小青蛙的叫声比做什么?

9.青蛙妈妈为什么说它们像呢?谁来说说它们哪里像?(板书:声波魇壁)(碰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10.青蛙妈妈说水波碰到河岸时的结果,用了哪个表示动作的词?(荡)

11.青蛙妈妈说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上,用了一个“返”,“返”是什么意思?(回来)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12.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读读这几句话。好吗?

13.想一想:小青蛙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回声)

14、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分享一下。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指着图(一)说一说。(小青蛙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还有谁想说?(别紧张,我知道你心里很明白。)

15.看来,小朋友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16.“一蹦老高”是什么意思?小青蛙为什么“一蹦老高”?(高兴、兴奋、获得了知识)(听老师读)谁再来试试?谁读最后一段,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小青蛙还会说些什么呢?我们回家以后把它写下来好吗?

17.学到这里,你说我们新认识的朋友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青蛙?(好学好问、聪明可爱)是啊,妈妈也笑着点点头。

五、课本剧表演

1.前不久,我听过小朋友们的一堂语文活动课《怎样编排课本剧》,小朋友有没有兴趣把这个科学童话故事也编成课本剧呢?按小组编排。

2.配乐编剧,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表演。

板书设计:

回声(科学童话)

奇怪水波河岸

明白声波石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