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掌握幂的乘方法则,并能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在运用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幂的乘方法则的运用。
难点
幂的乘方法则的推导以及幂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表示什么意义?表示什么意思呢?
2.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正确读出式子并理解式子所表达的运算,指出这种式子表达的是幂的乘方运算,怎样进行幂的乘方运算呢?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思考:
①请根据的意义计算出它的结果,并想一想每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②你能说出、的意义吗?
③请你计算、,并想一想每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鼓励学生站起来回答,培养学生数学表达的能力)
2.发现:
①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这几道题的运算结果有什么共同之处吗?从中你能发现运算的方法吗?猜一猜的结果是什么?
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m,n都是正整数)
用语言叙述为: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三、典例剖析
例1计算:
(1);(2);(3)(m是正整数);(4)(n是正整数)
要求学生读出式子并按法则运算,提高符号演算的能力。注意(2)应读成a的3次幂的.4次方的相反数(或者-1乘以a的3次幂的4次方),强调求相反数是运算的最后一步,训练学生在计算式子前先正确理解式子的良好习惯。
例2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按照先读式子,再分析式子的步骤给全班同学讲解。重视数学的表达和交流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填空:
(1);(2);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对于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1)是混淆了幂的乘法运算,(2)是把两个指数理解成了3的2次方。强调正确记忆法则,仔细分析式子里的运算。
提高训练:
3.对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和幂的乘方法则,你有好的方法来记忆吗?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运算的共同点。幂的这两种运算最终都转化成了对指数的运算,其中幂的乘法转化成了指数的加法,幂的乘方转化成了指数的乘法,初一看两个法则截然不同,但从转化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将原来的幂的运算降了一级,乘法变了加法,乘方变了乘法。
4.自编两道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混合运算题,并与同学交流计算过程与结果。
学生活动后,教师选取编的好的题向全班展示,提高学生的兴趣。
5.已知,求的值。
逆向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由,我们不能求出m,n的值,但我们可以从入手,观察到,从而可以通过整体代入来求解。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幂的运算法则,互相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P40第2题
2.自编两道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混合运算题,并计算。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2
一、打破传统模式,构建思维型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良好感情则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互动,适当地增加问题的提问。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实际,问题的设置要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原来枯燥的说教方式。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学生才能对课堂感兴趣,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在解题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一)加强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而细看当今中学生的答题试卷便可发现,因为审题出错的题目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题目。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二)设置思维型问题,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需要教师动脑筋,教师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且这类题目一般形式新颖,学生对于它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吸收。例如,现有含盐15%的盐水200克,含盐40%的盐水150克,另有足够的盐和水,要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
1.如果要求是使用现有的盐水,但尽可能地少使用盐和水,应该怎样设计配置方案?
2.你还有其他的配置方案吗?这一类的题目就是一种思维发散的题目,第一问更多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使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想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求得合理的配置方案。而第二问则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学生可以相互展开讨论,培养自己的求异意识。这样,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培养对错题的反思意识
对于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是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绩最有效的办法。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错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做硬性的要求,使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散思维,得到新的启示。
学生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在做一道题时,反复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经别人的.提点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马想到了做法,实际上这还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学生要培养错题反思、整理的意识,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着重的记忆,在造成解题障碍的环节上多下功夫。另外,学生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新的解题方式,或者能对题目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思维锻炼的方式。
三、结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当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灵活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的可能性将更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初中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构建思维型和情感型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重点: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
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0场比赛中得到38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解:设这个队胜x场,根据题意得
解得
x=18
则 20-x=2
答:这个队胜18场,负2场。
新课: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
x+y=20
2x+y=38
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1个方程x+y=20说明y=20-x,将第2个方程
2x+y=38的y换为20-x,这个方程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归纳:
上面的解法,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例1 把下列方程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
(1)2x-y=3 (2)3x+y-1=0
例2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x-y=3 ①
3x-8y=14 ②
例3 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
作业:
教科书第98页第3题
第4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 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重点:
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
平移的作图。
一、预习导学
预习课本P27—P29,并完成以下练习
1、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
2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的雪人?
2、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___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_____。平移不改变图形的____和____。
3、图形的平移是由_____和_____决定的。
4、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_______,对应角____,对应点所连的线段____。
5、如图1,△ABC平移到△DEF,图中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____,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__,平行的线段有______________。
6、把一个△ABC沿东南方向平移3cm,则AB边上的中点P沿___方向平移了 __cm。
7、如图,△ABC是由四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则可以看成是△ADF平移得到的小三角形是___________。
8、如图,△DEF是由△ABC先向右平移__格,再向___平移___格而得到的。
11、如图,有一条小船,若把小船平移,使点A平移到点B,请你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小船。
12、如图,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平移的概念
1、一个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下列各组图形中,可以经过平移变换由一个图形得到另一个图形的是( )
3、如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下列图形中可由△OBC平移得到的是( )
A △OCD B △OAB
C △OAF D △OEF
(二)平移的性质
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_____、______完全相同,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是由____________ _______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______且________或_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
2、如图,将梯形ABCD的腰AB沿AD平移,平移长度等于AD的长,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B∥DE且AB=DE B ∠DEC=∠B
C AD∥EC且AD=EC D BC=AD+EC
3、△ABC沿B 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1)若∠B=260,∠F=740,则∠1=_______,∠2=______,∠A=_______,∠D=______
(2)若AB=4c m,AC=5cm,BC=4。5 cm,EC=3。5cm,则平移的距离等于________,DF=_______,CF=_________。
( 三)平移作图
1、△ABC在网格中如图所示,请根据下列提示作图
(1)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
(2) 再向右移3个单位长度。
2、已知三角形ABC、点D,D为A的对应点。过点D作三角形ABC平移后的 图形。
三、随堂小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图形是由左图平移得到的( )
2、如图所示,△FDE经过怎样的平 移可得到△ABC。( )
A、沿射线EC的方向移动DB长;
B、B沿射线EC的方向移动CD长
C、沿射线BD的方向移动BD长;
D、D。沿射线BD的方向移动DC长
3、下列四组图形中,有一组中的两个图形经过平移其中一个能得到另一个,这组图形是( )
4、如图所示,△DEF经过平移可以得到△ABC,那么∠C
的对应角和ED的对应边分别是( )
A、∠F,AC B。∠BOD,BA; C。∠F,BA D。∠BOD,AC
5、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 )
A、互相平行且相等; B。互相垂直且相等 C。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填空题
1、在平移 过程中,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________和_________都相同,因此对应线段和对应角都________。
2、如图所示,平移△ABC可得到△DEF,如果∠A=50°,∠C=60°, 那么∠E=____度,∠EDF=_______度,∠F=______度,∠DOB=_______度。
(三)解答题
1、如图所示,将△ABC平移,可以得到△DEF,点B的对应点为点E,请画出点A的对应点D、点C的对应点F的位置。
2、如图所示,请将图中的“蘑菇”向左平移6个格,再向下平移2个格。
3、如图所示,画出平行四边形ABCD向上平移1厘米后的图形。
4、如图,将△ABC沿水平方向平移3cm。
5、直角△ABC中,AC=3c m,BC=4cm,AB=5cm,将△ABC沿CB方向平移3cm,则边AB所经过的平面面积为____cm2。
6、一个长方形竹园长20米,宽12米,竹园有一条横向宽度都为 1。5米的小径(如图)。你能求出这个竹园中竹子的种植面积吗(除去小径的面积)?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理解两个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演算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
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比较和运用
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说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内容及作用。
2. 计算 ,除了直接用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由于两数差可以转化成两数和,所以还可以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把“ ”看成加数,按照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当我们对差与和加以区分时,两个公式是有区别的,区别是其结果的中间项一个是“减”一个是“加”,注意到区别有助于计算的准确;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差与和不加区分,全部理解成“加项”时,那么两个公式从结构上来看就是一致的了,其结构都是“两项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两倍。”注意到它们的统一性,有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公式特点,提高运算的灵活性。
我们学习运算,除了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平时注意训练运算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运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从而真正的提高运算能力。
二、新课讲解
温故知新
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理,共同归纳总结出两条判断的.思路:
1.对原式进行运算,利用运算的结果来判断;
2.不对原式进行运算,只做适当变形后利用整体的方法来判断。
思考: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利用整体的方法判断,把 看成一个数,则 是它的相反数,相反数的奇次方是相反的,所以它们不相等。
总结归纳得到: ;
三、典例剖析
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只要言之成理,只要是自己动脑筋发现的,都要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评价哪种算法最简洁。
例2计算:
(1) ; (2) .
例3 计算:
(1) ; (2)
训练学生熟练地、灵活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进一步渗透整体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
(3) ; (4)
2.计算:
(1) ;(2) .
3.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合理,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和点评。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体会公式的作用,交流计算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50第2(3)、(4),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