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欢迎阅读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

2、会比较形近字,并用形近字组词。

3、会仿照“ABB”“AABB”两种组词形式写词语。

4、会体会感叹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5、会用关联词语“只有……才能……”只要……就……“写句子。

6、会独立给一篇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独立运用提出问题,用连接问题答案的方式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的不同之处;比较正确地提出问题,连接问题答案,概括段落大意。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1题。

1、比赛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

2、写出带点字的读音。

3、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些带点字大多是词语的关键字。

栖息:多指鸟兽歇宿,也指人暂居住。

腮边“两颊的下半部脸。

山峦:连绵的山。

银发:白发。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

悬崖陡坡:山崖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十分险要。

身躯矫健:身体强壮有力。

二、第2题。

1、抄写这些字。

2、独立确定部首。

3、验证。

4、小结:像这样比较特殊的字应该重点记忆。

(1)同桌讨论交流方便快捷的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

(3)有多余时间的同学或小组,可以在字典中找一些类似的部首记一记。

三、第3题。

1、比较这些字,说说部首与字义的关系。

2、组词。

3、比一比上下两个字,说说比出了什么。(字的意义和字的部首有关,我们记字要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记一个部件,加上不同的部首,记信许多字,比如:“槐、愧”以外,还有“魔、魁”等。)

4、自己再列举一些字给同桌做一做。

四、第4题。

1、读这些词语。

2、归纳构词形式。

3、照样子写几个。

4、说说这样的词语和作用(这些词语形容事物的外形、色泽、质地等,起到了强调、渲染的作用。)

5、各挑选一个词语造句。

五、第5题。

1、读句子,比较句子的异同。

2、每组第二个句子,我们叫它感叹句,它的标志:感叹号和感叹词。

3、在句子中找一找,圈注出来。

4、带感情读,体会感叹句的语气和感情跟一般的.陈述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的第2句表示称赞的感情。

第二组的第2句表示喜爱的感情。

第三组的第2句表示自豪的感情。

5、学写几个感叹句,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6、小结:感叹句贵在“有感而发”,切忌随便就发。

六、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第2课时

一、第6题。

1、读句子。

2、把句子分成两句话说,懂得两者的条件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3、仔细比较两个句子,哪一名的条件是唯一的,也就是说“达到后面的结果只要这一个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就……)

4、这是这两个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词的主要区别,同学们要牢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准确。

5、用这两个关联词造句,留心区分不同。

二、第7题。

1、复习运用“提出问题,连接答案,概括段意”的方法。

2、读短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3、提出问题(“我”到什么地方去旅游,留下什么印象?外宾对农民的西瓜感到怎么样?人群里为什么会响起掌声?掌声赞扬什么?

4、概括段意。

第一段:“我”到北京旅游,到八达岭见到的一件事,留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农民卖的瓜外宾感到很满意。

第三段:农民卖瓜买卖公平,受到周围群众的掌声赞扬。

三、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新授课程主要有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87分左右,及格率75%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综合成绩县前五、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挂图,实物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关于数星星的方法的文字。

2 、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4 个生字,学会8 个生字。

3 、启发学生质疑,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学习课文。

4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 重点难点]

1.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2. 天文知识比较难懂,是教学难点。

[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依靠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会12 个生字,理解词语,通过朗读和默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除让学生学会字词句和掌握课文内容外,还要让学生获得观察方面的知识,受到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教育。渗透“分段”的教学内容。

[ 教学手段] 用“挂图、生字卡”辅助教学。

[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有许许多多亮晶晶的星星,你们有谁数过星星吗?天上的星星数得清吗?在1900 年以前,有个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喜欢数星星,他从小热爱天文,长大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就是我国汉朝的张衡(板书课题)。“数”是多音字,(用卡片让学生读“数学”、“数字”、“无数”、“数数”)“数星星”的`“数”读shǔ ,“数数”读shǔsh) 。

二、读通全文。

1.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每字的读音。

2. 学生轻声练读。依靠汉语拼音自己练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思考: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6 个)

(2)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

3. 讨论。边读边想,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讨论。

三、学习生字。

1. 引导自学。自学前4 个生字:数、院、颗、闪。在书上画出由这4 个生字组成的词语: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检查。用卡片读生字和词语,指名个人读、齐读。分析、记忆字形,训练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查字组词。

3. 教写生字。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看第一幅图(上下两部分)。

思考:

(1 )图上画的谁和谁?

(2 )他们正在干什么?

(3 )是什么时间?

(4 )从人物服装上看是什么时候的事?

3. 轻声自读。

思考:

(1 )晚上满天的星星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来。比较课后作业第3 题(1)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当学生都正确找到并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后,通过课后作业题两个句子的比较,使学生深入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渗透“比喻句”的知识,让学生略知比喻句的作用。)

(2 )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表示张衡动作的词有哪些?画出来。(要求学生自己找到并画出“坐、靠、仰、指、数”5 个动词。还要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这句话让学生深入体会张衡从小观察星星的浓厚兴趣和认真态度。抓住“一直”这个词,有它和去掉它,让学生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加深理解。)

4. 讨论。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想好之后将上面的问题一道题一道题讨论,可分别采用轻声自说、同桌互说、小组轮说的形式加强“说”的训练。

5. 朗读训练。

(1)轻声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范读。

(3)照老师的样子人人练读。

(4)指名读。

五、课堂练习。

1. 用卡片指读4 个生字、4 个词语。

2. 抄写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听写: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

3. 讨论。在这一自然段中,找出表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词语和句子各是什么。

二、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 学生轻声自读。

思考:

(1 )“奶奶”为什么说张衡是“傻孩子”?(“奶奶”认为天上的星星是数不清的,张衡一颗一颗地数是白费劲。)

(2 )“奶奶”的话里,哪些词语是讲星星是数不清的原因的?(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

(3 )“奶奶”说的“又在数星星了”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说明张衡非常热爱天文,经常数星星,有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4 )“奶奶”和张衡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奶奶”认为星星数不清,张衡认为“能数得清”。)

(5 )张衡为什么说能数得清?(“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说明张衡热爱天文,观察星星的决心大,不怕困难,不怕麻烦;“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通过长时间的多次观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进一步说明“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不只是在观察星星,而是在研究星星的运行规律。张衡小时候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2. 讨论。

(先想后说,让全体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讨论。)

3. 朗读训练。

(1 )轻声自练。

(2 )指名读。

(3 )分角色练读。

(4 )分角色指名朗读。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 轻声练读。

2. 学习生字。自学后8 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后,指导学生写“之、名、睡、楚”。强调“之”是3 画,强调“睡”的笔顺。

3.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1 )“爷爷”同意谁的意见?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爷爷”同意张衡的意见,从“爷爷”的前三句话可以看出来)“爷爷”都说了些什么?(“爷爷”前后说了6 句话,包括三点:一是肯定了张衡观察得很仔细;二是说星星是分成一组一组的,每组都有名字;三是以北斗星做例子作进一步说明,使张衡又获得了新的天文知识。)

4. 教师讲授北斗星知识。让学生看书上第二幅插图,看北斗星和北极星,还可用挂图或幻灯片讲解。

提问:

(1 )北斗星和北极星之间是什么关系?“总是”是什么意思?

(2 )“爷爷”的后三句话和前三句话是什么关系?(后三句话是举例具体说明前三句话的)

5. 复述练习。指导、训练学生口述“爷爷”讲的天文知识,用“爷爷告诉张衡……爷爷还告诉张衡……”的句式练说,人人练说,同桌互说。强调用自己的话说,严禁背诵课文的语句。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 轻声自读。

思考:

(1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张衡的想法,说明他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很感兴趣。)

(2 )张衡为什么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说明张衡从小就肯动脑筋,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不肯轻信,非自己观察,自己验证不可。也说明张衡观察星星的刻苦精神和认真态度。)

(3 )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张衡相信了“爷爷”的话?(果然)

2. 讨论。先想后说,人人练说。

3. 完成课后作业第3 题(2 ),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认识北斗星,认识比喻句。

4. 朗读指导。

(1 )范读。

(2 )人人练读。

(3 )指名读。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张衡对学习知识的刻苦、认真态度。

五、课堂练习。

1. 抄写8 个生字。

2. 抄写第五自然段。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刷子李》教学设计(第一节课)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匀匀实实、天衣无缝”等词语的意思。

2.着眼全文,自主探究,研读重点句子,感受刷子李之“奇”;初步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认识。

3.凭借对曹小三内心世界的揣摩,凭借对小说布局谋篇的初步认识,体会“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预设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从冯骥才《俗世奇人》引出“奇人”继而引出“刷子李”。

2.解题:你们能从课题中明白这个人的哪些信息?

3.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质疑。

(二)自主研读,感受神奇

1.认读难点词语。

2.浏览课文,画、找句子,感受刷子李的神奇之处,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旁注。

3.交流刷子李的“神奇”之处,师相机点拨引领。

4.呈现重点句子,自读自悟,类比想象,强化感悟:刷子李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粉刷匠,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了。自由读读句子,你觉得刷子李仿佛成了什么家?

(三)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着眼五个重点句,归纳:小说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了刷子李的神奇?

2.课件补充呈现冯骥才对刷子李神奇之处的精辟阐述,对比加深印象。

3.回应问题: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刷子李了吗?(师小结)

4.顺势拓展:在民间,有这样的绰号的人很多,能举举例子吗?

(四)揣摩心理,感受“一波三折”

1. 思考:读了这篇小说,觉得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特别具有吸引力,经常会出乎你们的意料?

生浏览相关段落,画、找体现出曹小三“出乎意料”的句子。

2.生自读自悟,试画出曹小三的心理图示,随后交流。

3.师小结:这就是曹小三内心世界的一波三折!有了这个一波三折,这篇小说会更加好看。

(五)聚焦结构,再次感受“一波三折”

1.思考:这篇小说还有一个“一波三折”,能发现吗?

2.师呈现小说分段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小说布局谋篇上的一波三折。

(六)挖掘结尾,升华情感

1.生自由表述从这篇小说中感悟到了什么。

2.课件呈现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一段话,启迪学生的感悟。

3.呈现对联和《俗世奇人》简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刷子李》教学设计(第二节课)

──《俗世奇人》导读设计简案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汪 玥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俗世奇人》片段,提取奇人的关键信息,感受奇人的奇特之处,产生阅读《俗世奇人》的兴趣。

2.能尝试采用预测、推理的阅读策略分步阅读《泥人张》,进一步感受小说故事的精彩绝妙,领悟作者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3.通过片段与选文的阅读,凭借联系语言情境、对比等方式,感受小说幽默诙谐、干脆利落、形象夸张的“津味”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预设

(一)默读精选片段,感受人物之“奇”

1.推出《俗世奇人》,初步激发兴趣。

(1)联系《刷子李》的学习导入。

(2)快速浏览目录,感知小说“每人一篇、互不干扰”的创作特点。

2.默读精选片段,提取奇人信息。

(1)出示三位人物,根据提示猜测“奇特”之处。

人物 提示 猜测“奇特”之处

苏七块 接骨大夫 ??

蓝 眼 鉴画专家 ??

大 回 钓鱼能手 ??

(2)用较快的速度屏幕阅读,关注奇人之“奇”。

(3)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交流对人物的感受。

3.教师小结。

(二)分步猜读选文,感受故事之“绝”

1.联结《刷子李》设置悬念、一波三折的故事特征。 2.小组合作,猜读《泥人张》。(选文的三个部分分别装入三个信封。)

(1)默读选文分割后的第一部分。

(2)话题讨论:面对海张五的嘲弄、挑衅,泥人张会怎么做?

(3)默读选文分割后的第二部分,交流阅读感受。

(4)话题讨论:泥人张撑伞走后,后来会发生什么事?

(5)默读选文分割后的第三部分,交流阅读感受。

3.出示冯骥才写故事的心得,感受小说故事的精彩绝伦。

4.教师小结。

(三)认真研读选句,感受语言之“妙”

1.交流小说语言特点。

2.研读选句,感受“津味”语言的风格。

(1)出示典型句子。

(2)学生根据语境猜测意思。

(3)对比品鉴,感受“津味”语言的特点。

3.教师小结。

(四)设置阅读悬念,激发阅读之“趣”

1.回扣选段中的奇人。

2.以说书的方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预期。

3.隆重赠书,教师寄语。

三、设计说明

《刷子李》是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略读课文教学,应致力让学生“善读”。具体表现为,在阅读某篇文章或某份材料时,能否凭借浏览、跳读、扫读等方法观其大略,知其大意?是否能取其精髓细细品悟,有感有悟?是否能联系自我或生活实际,有所启示?能否既关注文本内容,又关注文本的特色言语及表达?善读的内涵应较多地指向生活化的阅读,并以此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为学生毕生的“生活化阅读畅通且高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略读课文教学应致力于让学生“好读”。有人将阅读看作“文化的浸润和传承”,有人将阅读视为“灵魂的洗礼”。中华民族自古好读──战国的“苏秦刺股”,西汉的“孙敬悬梁”和“凿壁偷光”,西晋的“车胤囊萤”,南北朝的“孙康映雪”等,这些经典的家喻户晓的好读故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以书为友,以书为伴,在书香的熏陶下博古通今,继往开来。让学生“好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观照儿童的心理,多管齐下,有效激励,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滋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略读课文教学,应致力于让学生“广读”。 所谓“广读”,可简单理解为“广泛阅读”──广泛阅读各类体裁的文本,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的量。我始终相信──儿童的阅读不应当是“掘地三尺”般的甚至有些“吹毛求疵”的“学究型”阅读。对于儿童的阅读,读得广远比读得深有价值。正所谓“采的花多了,酿出的.蜜才香甜”。在略读课文教学内容的架构上,应基于教材文本,同时又广于教材文本,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链接生活,为“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儿童阅读观践行搭建有效的平台。“博学”方能“多才”,“见多”方能“识广”,“厚积”方能“薄发”,多读书,不求甚解,又何尝不是意义重大、切实可行的阅读策略?

因此,从《刷子李》到《俗世奇人》就是很好的尝试。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刷子李》就像“酒引子”发酵学生阅读《俗世奇人》的热情。

激发兴趣是《俗世奇人》导读课的重要目标。学生不缺可读的书,重要的是对一本书有阅读的期待与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姿态就会变得更专注,建构书本意义的过程会变得积极主动。《刷子李》一课教学已经初步点燃学生阅读《俗世奇人》的兴趣,为了助推萌发的兴趣,导读课在导读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一是,选取“苏七块”“蓝眼”“大回”和“泥人张”四位技能型奇人,以片段或篇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强化“奇”对学生的冲击力,激发阅读兴趣;二是,凭借小说设置悬念的写法,多次采用猜读法提升阅读参与度,利用预测与文本的差距,凸显人物之“奇”,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升阅读期待。

作为《刷子李》一课教学后的导读课,迁移运用课文学习获得的阅读策略,使所授之“渔”能发挥更大作用是教学目标不可忽视的。《刷子李》一课的教学立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依托小说文体特征,将阅读小说的策略教给学生。如用较快速度默读小说,抓人物的重点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关注情节设置,从情节变化中,体会故事的精彩。细观《俗世奇人》中的十八篇文章,基本上是通过正面细节描写,以悬念设置、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表现人物之“奇”、故事之“奇”,加以津味语言风格的运用,天津卫的奇人形象呼之欲出。基于《刷子李》的教学重点和《俗世奇人》的文体特征,导读课将阅读策略的运用定位在“能用较快速度默读片段,提取细节描写的重要信息”“能用预测、推理的策略,领悟小说情节设置的绝妙”“初步关注小说语言风格”上。在片段群、篇章的阅读实践中,对《俗世奇人》一书的内容、表达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探究,从而为整本书的阅读提供阅读策略的准备。

总而言之,从《刷子李》的教学到《俗世奇人》导读,体现了以《刷子李》为基点,扩展到整本书,一只眼盯住阅读兴趣,一只眼盯住阅读策略,不仅让学生想读,还要让学生会读、善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