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荷花淀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花淀读后感 篇1
此书为《白洋淀纪事》的姊妹篇。书中的散文丝毫没有联系,但就这样拼拼凑凑着,竟是一幅美丽又十分真实的乡村油画,虽作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却仍有一丝幸福、一丝温馨缠绕在字里行间。
虽是这样,但我最喜欢的仍是与书同名的一篇散文《荷花淀》。文章中水生的阳刚,和水生嫂的贤惠开朗在抗日战争中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水生和水生嫂生活在美丽平静的村庄中,可最终还是因为为国战争而分离了,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没有缠缠绵绵的不舍,平淡的如无味的白开水。但在这涓涓细流下,隐藏着多少汹波涛汹涌的情感?大概是中华民族的坚强勇敢的崇高精神罢。
然而,如果人物只顾个人对安宁的生活向往而置国家利益不顾,我们会对他们报以鄙夷;如果人物为国家利益而完全置生活不顾,我们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遗憾。作者便将着两种爱——对美好田园的爱,对安康祖国的爱——毫无矛盾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份真挚和谐美好的人情,也是对人性美好一面做出的诠释。
在很多人认为,“田园”是一个安逸平静的象征,如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虽然是如此,但我觉得“田园”不应该只存在安逸与平静,也存在着深沉的家国精神。如果只有安逸与平静,为何桃源人在听到渔人讲述那乱世后“皆相叹惋”的场面?
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般安逸,也是“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的那般热血。这,大概就是那时田园的模样罢。
荷花淀读后感 篇2
人们永远充斥着战争,因为他带来的只有悲痛与泪水,愤怒与哀鸣。可是,当我们把侵略者赶走时,那种喜悦安一抚了战争带来的创伤。
故事讲了一位叫水生的汉子,因为会上成立了一个地区队,要各位踊跃参加,而水生又很积极,就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回去与老婆一说,就匆匆走了。丈夫在外打仗,哪有媳妇不担心?水生的老婆与其他战士的老婆一商议,决定去看看水生他们。她们哗哗摇着船去了淀的对岸,才知道水生他们刚走。她们不得不失望的往回走。这时,一艘日本军船,紧紧地跟上了她们。幸亏她们在白洋淀长大,不船摇得飞快,她们打算把鬼子引进荷花淀,因为那里水浅,大船开不进,当她们驶进荷花堆中时,一枪一声响起了,她们想,陷在敌人埋伏里了,准要死了,就一齐翻身跳入水中,当她们不得不上来换气时,看到开一枪一的并不是鬼子,而是水生他们,最后,鬼子被逼无奈逃的逃,死的死,而水生老婆却如愿与水生见面了。
和平如大海般稳健,如蓝天般深邃,如草原般令人向往,而战争永远只能活在人们的唾沫腥子下。《荷花淀》写出了人们多么希望抗战早日结束,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要是因为战争而牺牲,那未来的美好年华岂不如被海啸噬没一般。我们只需要细腻精致的人生,不需要污秽漫长的战争。我们只愿赶走侵略者,永保和平。
荷花淀读后感 篇3
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
小说开头三段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基调。“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接下来,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试想: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在编着苇席等着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美,人更美。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
几个女人探夫未遇,羞红着脸,不好意思从马庄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往家赶。“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说笑起来了。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
她们轻轻划着船,继续往家赶,归途中她们遇到了敌人,把船驶进了荷花淀,接下来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在这里不是欣赏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种暗示,暗示出即将在这里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站。其中关键词语是“铜墙铁壁”“哨兵”,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了妇女们刚强的性格,还为下文写她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埋下了伏笔。
由此看出,《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荷花淀读后感 篇4
翻开久置书架上的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浓厚而唯美的乡村气息。读起第一章,仿佛已走进那美轮美奂的水乡,看到白洋淀中淳朴善良的女人,为她们的传统美德而赞叹。这,就是孙犁的《荷花淀》。
很早以前,就听说孙犁的文章有诗意又有地道的乡情,小说人物传神,形象美好。读此本《荷花淀》,使我真正感受到孙犁文章的美:诗美、乡美、人美。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笔墨描写了白洋淀——这个位于抗战前线却宁静、美丽的水乡。这里有一群女人,她们的代表人物是水生嫂。水生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她勤劳能干,在月下织苇席,不一会儿就织出一大片;她体贴用心,为丈夫参军而担心和不舍,却又识大体顾大局地为丈夫准备行李;她乐观向上,虽丈夫参军后未找到他,却随后又调侃地说笑起来;她勇敢,在遇到敌人时,宁愿跳水也不愿意投降……正如孙犁在《关于写作》一文中写的“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地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而读这本书第三遍,再看到作者对水生嫂的描写时,我想起了乡下姑姑家边一个阿姨,一个地道的乡村妇女,今年也不过三十七八的样子,长得不算清秀,但也耐看,个子不高,见她穿的最多的是一件普通的蓝白色棉绸上衣。她的声音也许是因为长期农作,而有些沙哑,但脾气却很好,我和堂姐常去她家里玩。曾经她还送给我她自己用衣服边角料做的紫色荷花包,但以前搬家的时候无意弄丢了。前几日去她家玩,因为熟悉,就没大没小地说:“你脾气这么好,还这么心灵手巧,真难得哈哈……”那个阿姨一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想到这里是她从小生活、眷恋的地方,我点头说:“长江水养育了长江人的好脾气,也培养了人们的心灵手巧。”堂姐笑着望着正缝衣服的她,半晌,她又抬起头来,用指尖轻轻一弹我们的额头,“你们两个丫头呦……”
我几次想把作文的主角给她,想表达我对这个阿姨的赞美,却写不出来,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她。而现在,我明白了,我想写的就是她那不加修饰的淳朴,不加修饰的美。这是孙犁在书中告诉我的。
经典时能经过时间冲刷的,而《荷花淀》堪称经典。它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抗日年代,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怀着强烈的名族尊严,谱写了一章辉煌。
诗文绘乡,乡土育人,贵人有乡情。《荷花淀》,这本灌注了孙犁对家乡全心全意的爱和赞美而成的一本经典,用诗情画意打动了我,用对乡村人民的歌颂,打动了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