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1

《陶罐和铁罐》是一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面对铁罐的无理却显得谦虚,礼貌。而时间在流逝,但几百年过去了,铁罐被氧化了,而陶罐却依然完整的存在。这便告诉了人们要正确的看待自己。铁罐字看到了自己的优点,眼里全是别人的缺点,不能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较。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不同了。铁罐坚硬,但是抗氧化性却不好,陶罐样子普通、易碎但却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性能。文中的铁罐却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和善。在一开始的自由读中,我发现孩子们都不能把陶罐和铁罐的特点读出来。因此,在对于每一句话都进行范读,然后,学生们跟着。在指名学生朗读时,再次进行指导。在整堂课中,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赛读,同桌一起读,男女同学读,分角色读。在充分时间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朗读情感也有所提升。特别是铁罐的“傲慢、轻蔑和恼怒”,孩子们也能一步步把握,读出语气。

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阳光普照学生心灵,也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途径,在学习了本课后,我提问:“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孩子们都能正确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讲明原因。有的说:“因为陶罐很谦虚。”有的说:“陶罐心胸开阔,铁罐那么奚落他,他在最后还是想着铁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道理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会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靠。

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2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这篇课文文本价值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教材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并在课堂上抓住时机,进行良性的引导,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只是停留于文本的表面,这样的语文在感情的熏陶上是缺失的。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观来体会感受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态度,相信学生从中以能体会到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有所感有所悟。然而,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如果能抓住恰当时机,抛砖引玉,引起学生自主的思考,对童话所昭示的寓意体会得会更深入一些。

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感悟最多的还是铁罐的骄傲、自以为是和陶管的谦虚、善良。学生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感悟。以“陶罐不再理会铁罐。”为关键,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引导的方向不够精确,引导的深度不够,学生的体验也停留在表面。如果学生在感受到铁罐的骄傲时,我能再多问一句“铁罐为什么会那样骄傲呢?”学生的思考的深度也就随之深入了。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意识。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的融汇。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统一。本片断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问的基础上,也不乏教师的问,教师的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价值。

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3

在上课前,我在班里问了一下孩子们,你们觉得哪篇课文最有趣,孩子们都觉得《陶罐和铁罐》最有趣。所以我选择了这篇课文。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那么,以什么作为指导对话朗读的突破口呢我在课前反复研读课文,找到了"奚落"这个关键性的词语: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不就是"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吗于是,整节课以初步掌握主要内容,理解"奚落"的意思开始后,就用"铁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话讽刺陶罐的"这个问题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接下来,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把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勾画下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对话的朗读指导,怎么才能做到求真,求实,求趣呢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学会抓住铁罐,陶罐的神态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用填空的形式来读出陶罐和铁罐的表情,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也是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我请孩子们先自读课文,再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一说,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再做更多的讲解。

之后,用"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回归整体,引发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见解,说感想,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习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学习情绪很激昂,很踊跃。但我觉得从我自身的素养来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我的评价语不够简洁到位,不会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上的意外。上课时总有点慌,生怕时间不够,心里总想着这个环节快完,快点进行下一个环节,这也是我每次上完课后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多锻炼一定会有长进的。

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4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重朗读、抓对话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教学时,分角色朗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不完美的地方

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由于自己有些紧张,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改进方法

1、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2、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课文,查找、圈画看出铁罐的傲慢、骄傲,陶罐的谦虚、宽容的句子。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体会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评价语。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做适时点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