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雨巷》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朦胧,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思想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在诵读中
1、读音韵。
2、读语言。
3、读意象。
4、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钟嵘诗品中提到的“象外之象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五、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想象力去牵引着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明确: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
③使用排比。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姑娘——少女、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油纸伞——小花伞、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雨巷》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雨巷》说课稿 篇3
《雨巷》说课稿(通用10篇)
《雨巷》说课稿怎么写,不用担心应届毕业生小编已经为您准备好了!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雨巷》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雨巷》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雨巷》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该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教材中选编的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诵,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体味诗歌独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说学情
高一新生正处在初高中衔接过渡期,对于现代诗歌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加上此首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联系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诗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之前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其中,目标二为重点,目标三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诵读法会贯穿我的`教学活动始终。在研读部分,我将采用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有效促进对话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根据本首诗歌的特点和高一新生的学情,在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查阅资料,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导入语的设计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这样开始我的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转,与数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着惊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现,同样的朦胧美丽、可望而不可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2、初读梳疑,走进雨巷。
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诗歌,为进一步的研读奠定基础,我的初读设计主要有如下三个环节:首先,我会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读准字音,齐读一遍此诗。接下来,我会播放一遍名家配乐朗诵版的《雨巷》,让学生边跟读边思考自己与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为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歌在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何特点,最终明确本诗的第一美:语言的音乐美。
此初读步骤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断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对此诗形成初步的画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语文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实践中习得诗歌知识,形成鉴赏能力。本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创作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因此,本环节伊始,我将平均分配班级人数,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个问题:
①找出本诗的主要意象,并从原文中找出描述其特点的语句
②试着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③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何象征意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将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油纸伞、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篱墙等意象,再回归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点。
最终完成问题一,明确这些意象为诗歌营造出凄美朦胧意境的共同点。即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已对诗中的意象特点及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决问题三时,我将结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经历及《雨巷》的创作背景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得出丁香姑娘多种可能的象征意义,并归纳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们又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总结梳理,走出雨巷。
在结课之前,我将对《雨巷》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回顾梳理,并安排全班同学回味诗情,体悟诗境,学生诵读,互相点评。最后,为了巩固知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①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②合理想象并联系本诗内容,把《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改编成散文化的语言
六、说板书
设计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课堂线索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教学更有实效(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