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的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

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思路】

《海燕》是一首抒情诗,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由表及里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⑵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⑶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⑷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2、提问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燕》一文。

(板书,出示课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教师播放音乐,范读:

要求:学生看书,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认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点拨:同学们可以从文章提到了那几种事物来考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⑴勾画出下列词语所在的语句,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苍茫精灵呻吟胆怯翡翠蜿蜒高傲

⑵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

3、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4、同学们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教师出示幻灯片资料: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注意结合场景景物的变化来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整体场景:上边:乌云──下边:大海。

全文给我们随着场景的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补写海燕形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情景。抓住了那些词语来写的'?找出来。

“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3、归纳总结海燕形象(板书):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先驱者的形象。

四、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板书)

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板书)

五、小结并板书

勇敢海鸥

海燕乐观先驱者海鸭恐惧

自信企鹅

富于献身精神对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教师播放音乐,指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读出激

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⑴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或者叫做“托物寓意”也就是“借此言彼”。

提问:本文的“大海”、“狂风”、“乌云”、“闪电”、“海燕”、“暴风雨”、“海鸥”、“海鸭”、“企鹅”、“巨浪”等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⑵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

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

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⑴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文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或假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

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五、总结归纳散文诗的特点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诗歌是格式化的,古典诗词讲究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字数与平仄都有严格要求;而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有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散文诗多采取跳跃流动、轻捷灵活、多节段的结构,既适应语言精炼简洁、节奏起伏跳荡的要求,也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散文诗的构思是诗化的,讲究诗的情绪,诗的精魂,讲究铸炼意境。散文诗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都追求寓意和哲理,散文诗的语言具有以一当十的张力,是压缩饼干。另外,散文诗多是可以朗诵的,如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历来是朗诵的必选篇目。

六、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高傲暴海鸥

勇敢海燕风海鸭恐惧

敏感雨企鹅

(革命风暴)

(革命先驱)对比(不革命者)

象征

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描写的方法,体会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了解咏物抒怀文章的大体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揣摩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清散文诗的结构,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海燕呼唤革命风暴的热情。

2、从海燕身上汲取对革命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散文诗结构的把握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压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海燕》这首散文诗,去感受高乐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的最强音。(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课件、配乐)

(1)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2)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在老师朗读的时候,大家标记出本文出现的一些意象,并思考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2、学生朗读。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师: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在大海上飞翔,在迎接着暴风雨的来临。

2、师:文中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大海、波浪、乌云、狂风、闪电等。

3、师:第7段“乌云越来越低暗,越来越低”和第12段“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可又看出大海上天气有什么变化?

生:暴风雨越来越近了。以时间为序,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4、师:刚才我们聊到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同学们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

生: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5、师:那就给课文分层吧?

讨论明确:

一(1—6):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二(7—11):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三(12—16):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第一画面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讨论明确:

环境:“苍茫”、“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

海燕:“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碰着”、“直冲”。

2、“闪电”一喻,有何作用?“高傲”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把海燕比喻成“闪电”,写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壮,身形敏捷、。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3、碰”字与“冲”字,写出海燕怎样的情态?

明确:“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斗志昂扬的精神,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4、默读4—6段,思考: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其它海鸟有何表现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明确:(板书)

海燕:闪电、飞翔——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对比、象征

海鸭:呻吟、吓坏明哲保身、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人

企鹅:胆怯、躲藏

教师小结:海燕的表现、精神、对比、象征。

五、布置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当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它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与背诵:

1、齐读。

2、指名读,并简评。

3、背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复习旧知

师: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海鸟们都有何表现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明确:(课件)

海燕:闪电、飞翔——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对比、象征

海鸭:呻吟、吓坏明哲保身、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人

企鹅:胆怯、躲藏

教师小结:海燕的表现、精神、对比、象征。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节里,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

2、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3、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讨论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4、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齐读11节)

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二)研读第三画面

1、学生齐读12—16节。

师:你们通过这些文字,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生: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

师:这是一幅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2、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讨论明确: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海燕两次呼唤“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要敢于斗争。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三、艺术手法

1、师:自《海燕》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在诵读中,你体验到了哪些艺术特色?

生:象征手法。

生:对比和烘托。

生: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跳越性,节奏感强。同时,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2、梳理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广大的革命群众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明哲保身的人

乌云、狂风反动势力

四、主题

这篇著名的作品,通过对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大海景象的描绘和海燕战斗雄姿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并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起来迎接革命斗争。

五、作业

1、练习二、三、四。

2、熟读并背诵。

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 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

一、 布置预习:读一遍课文;弄懂不认识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 、如何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 、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以《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四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作者写作《海燕》的经过及《海燕》的战斗作用、现实意义;弄清以大海为背景的暴风雨到来前夕的三幅图画,正确划分段落。

二 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学习对比、拟人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课前预习。

教师检查预习。提出要求:要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要求认真听别人提问题,结合课文分析解决)。(在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要掌握下列几个拼音;呻吟()胆怯()翡()翠蜿蜒()(拼音可用小黑板展示,让学生上黑板填写)。

二 、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