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1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

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

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

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帮助背诵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习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理解“代代相传”。此时大禹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满,正是让学生畅说自己情感的时机。于是,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板书总结文章内容、结构后让学生欣赏大禹治水的视频资料。磅礴的气势、丰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3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课文中数字的填空,让学生重点抓住“13、三、一、十”这些数字,然后问学生:“从这些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本是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读得特别响亮,并会抓住这些数字来说出大禹的伟大品质。通过填空,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快从中悟出这些数字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让学生积极讨论:“大禹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学生们积极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数字来讲,从而能说出大禹的伟大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4

11月24日,《大禹治水》第二教时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建刚老师的教鞭下生动开演,圆满结束。我听的上档次的公开课不多,只觉得张老师这节课确实体现了很多闪光的东西,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想,当你真正悟透一位名师的教学长处时,如果自己能加以时日照此修炼,必定会取得成功。

这节课,重点、难点都得以清晰地突出,且在轻松巧妙中得以突破。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得以充分读,充分说,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使整节课一直处于十分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诸方面都得到愉快地发展也提高,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饱满的精神面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道德意识。

在这节课中,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推动了教学预设也生成的和谐发展,富于鼓动性的评价激励更是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欲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请看课堂上张老师运用的一些激励引导的话:“真棒!”“多聪明的孩子!”“真会学习!我们要像他这样会学习!”“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真会读书!”“越来越好了!”“嗯,老师听你读出了……”“他读得真好!谁也能读得这样好!”“嗯,读得更好了!”“谁能指导老师来写这个字?”“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句句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激起层层波浪,让学生一次感受成功,激发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字词教学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张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媒体,并借助图片、示意图来突破对词语的理解。如一开始对“洪水”的理解,张老师就直接用录像来使学生明白。而理解“千山万水”这词,光凭说是没用的,张老师出示了一张示意图和一张图片,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就明白了“山”“水”及“千山万水”的含义。

词的内涵不仅在于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这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并从中受到生活的启发。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千辛万苦”一词,张老师没有直接出示这个词学生说,而是对文本内容作了适当的拓展。在学生理解“千山万水”后,张老师即引导学生猜猜大禹会吃过哪些苦,然后老师讲大禹治水中的一些故事来使学生明白“大禹了很多的苦”,然后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吃了很多苦的词,学生就明白老师讲的就是“千辛万苦”一词。这还不算,在接下来的理解“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时,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看、说、读中继续深入感受大禹吃的苦,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大禹吃的苦是“千辛万苦”。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词语,也加深了对大禹的了解,使大禹的人格魅力逐渐印在学生心里。

再如“制服”“代代相传”“吃尽”等词语的理解,也是顺手牵出,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也记得牢。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课件)地址是:

张老师还善于抓住本课中重要的元素,好文中出现的几个数量词,开展十分巧妙的朗读与教学。如“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还有“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等的教学中,张老师或画简笔画,或运用设计巧妙的课件,深入“巧”出,把枯燥的数字化为动人的事、情、理,在不知不觉中,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不断升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张老师也十分善于激发学生不断读,深入读的欲望,并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如“谁能把大禹的决心读得更大些?”这样的引导方式比比皆是,他的读词语要“正确、有感情”“读书要动情”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深入人心,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入情入境。

此外,张老师在引导学生说方面也是方法多样。如一开始时用“淹没、冲倒、无家可归”三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时,张老师首先让学生选用一个词语说,再两个,最后三个。这种不断提高要求的方式有梯度,学生不会感觉到太大困难。接着在介绍当时老百姓生活的悲惨情况后,引导学生想想:大禹看到这些情景会怎么想呢?于是学生各抒己见,然后顺利引出下文。再如“假如你是他儿子,你会怎样想呢?”“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话呢?”等等,都体现了张老师的诱导工夫。

在写字教学方面,张老师也把教学进行得生动有效,当一生说认得“衣字旁”时,他就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是向年级高的同学请教的,他当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并说:“向别人请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听完这课后,我也听了中心校、我校其他老师的几堂课,从比较中,我明白了要想把语文教好,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引导技巧,还要有颗赏识学生的爱心,有此心,好办法才能成为有效的办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