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

欢迎阅读初三化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产生和用途。

3、引导学生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产生与用途: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汽水、制冷剂等。

二、一氧化碳

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

化学性质: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

产生与危害: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人类生活和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特性和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过程,以及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讨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产生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提高环保意识。

三、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让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初三化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认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转化关系。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导管、酒精灯、橡皮管等。

实验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

多媒体课件: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关的现象?它们有什么作用?

2、讲授新课

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与水的反应、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如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等。

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如使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等。

3、实验操作

分组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自主进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检验实验,加深对性质的理解。

4、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及检验方法。

强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灭火、制冷剂、冶炼金属等。

5、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讨论交流情况等。

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后评价:

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相互学习和进步。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转化关系方面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

投影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罗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讲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

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别人告诉你的'?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演示实验:

实验1.用二氧化碳倾倒阶梯上的蜡烛

实验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

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可能的猜想:

1.二氧化碳会熄灭,而且是下面的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

2.软塑料瓶会变扁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

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2说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这两个实验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多,耗时较长且实验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宜由老师演示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学生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生思考、讨论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课堂小探究

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Ⅰ Ⅱ Ⅲ Ⅳ

现 象

分 析

结 论

生活事例链接

1.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 ,证明里面的 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2.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

3.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

后小探究

家庭小实验:请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初三化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学生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事实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会全面的熟悉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树立利用化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CO2、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的溶解性和CO2与水反应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学法,观察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预备:酒精灯、集气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水等。

教学过程:

提问:写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析推测它们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强调:分子结构不同使它们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讲故事“屠狗妖的传说”引入新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闻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是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忽不定,波尔曼抱着狗,跑出洞外,放声大笑:“这屠狗妖原来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一、二氧化碳CO2

列举生活事实:冷饮店用雪状固体放入水中得到冰凉的汽水,雪状固体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入学习内容,并提问:物质的性质包括那些方面?

[演示实验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实验2]向燃有高低不同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作好记录)

[演示实验3]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二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生活中的事实: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3个实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质:学生归纳,教师简单书写,强调干冰的用途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讲解安全知识: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深井等地方要怎么办?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得出结论:做灯火实验

(2)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提问:CO2能溶于水吗?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在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四朵小花的变化,作好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分析

再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试写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取出小花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写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描述实验现象。教师讲解该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说明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二、小结

学生交流收获,完成练习1-6(打印的反馈题)

三、布置作业

1、课后4、5题

2、网上查找出有关二氧化碳用途和对生活、环境影响的资料

四、板书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干冰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H2CO3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以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出要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爱好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没有进行分组探究,多媒体没有应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课件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