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其痛切的心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明白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之博大互为表里,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成就: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社会暴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艺术风格: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3、写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二、初读——读懂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词义: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句义: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词义: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句义: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词义: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句义: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义: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句义: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三、细读——赏析
1、整首诗风格特色: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开篇虽只是平平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接下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后四句转写孤舟老病之身世,看似悲戚,可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尽在其中,由此可见作者心胸之博大。诵读这首诗,要留意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他痛切的心情,更要理解他心系天下的胸怀。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2、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明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四、比较阅读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杜甫《登岳阳楼》和刘禹锡《望洞庭》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明确:
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
异:
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明确:《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七、自主赏析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八、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九、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 下》VCD。
[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并抄写2遍。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管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诵读、整体感知。
(一)疏解字词
板书:坼chè 乾坤qián kūn 戎马róng mǎ 轩xuān 涕泗tì sì
解释:
坼:分裂
乾坤:指天地
戎马:代指战争
轩:窗户
涕泗:眼泪、鼻涕
(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可以播放朗读材料,也可以教师配乐范读。
(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出感情。
(四)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
(五)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六)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感知形象。
四、研读赏析。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2.似乎不见抒情,是否此句真的是大白话,不含真情?
文字的朴素无华,并不代表情感的苍白。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3.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中内敛的情感是怎样的?
是尽兴一游洞庭湖的夙愿得以实现的喜悦,还是历经漂泊流落于此的苦痛?这是需要仔细揣摩的,从文字的表面乍看之下,很容易从人之常情推测出诗人此时有着登楼的喜悦,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许多多的感触。从作者简介的环节中,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泡影!诗里的“昔””今”两字自有其深深的媚力。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读这两句诗脑子中浮现的画面。
萧瑟秋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陈。岳阳楼上,一位老者凭栏而立。他鬓发如霜,衣衫破旧,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地凝望着洞庭深处。岳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独立在岳阳楼上,周围没有一个人陪伴。他是谁?没人晓得。
(二)颔联: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诗的颔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样。
2.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用想象,达到了这样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一个“浮”字,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的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这样的诗句会涌起怎样的想象?
眼前这不可透视的浩瀚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深沉的秘密呢?试想那不可思议的、开天辟地的一刻吧:或许只是由于造物者莫名其妙的偶然一念,两手轻轻一擘,于是就像是佛所预言的劫数陡然降临,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洪水滔天、天崩地解! (“坼”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惊天动地地断裂)尘埃落定之后,南中国的这片辽阔的疆土便成为今天遥遥相望的“吴越”和“荆楚”,两大板块之间的这条宽广近千里的巨大“地缝”,后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洞庭。
这就是“吴楚东南坼”所传达出的言者的惊悸和敬畏!面对这无边的浩淼,他嗒然若丧其所守,仿佛一时丧失了灵智,惟一所能朦胧知觉到的只有“动荡”(浮)——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动荡!””我”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和意识本身都被“动荡”所浮载、所淹没消融。久久的沉溺和困惑之后,诗人终于省悟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动荡”其实就是“宇宙”本身——“乾坤日夜浮!”
(三)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1.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
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诗写到这里,要想收束是极不易的,难道还要为个人的境遇埋怨下去吗?不,杜甫是一个始终关心祖国安危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还是没有忘记国家大局。这一年(768)年吐番进犯,祖国的西北边正处在多事之秋。“戎马关山北”指得正是这事。然而通过这一句,我们却猛然感觉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不是为个人身世悲恸,而且上面的“亲朋……”两句,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流落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诗人却引起国家身世的重重感触而老泪交流了。“戎马关山北”五字绾上结下,在这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
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五、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间展开朗诵比赛。
六、播放《唐之韵》片断《千秋诗圣·下》。
七、小结:
杜甫的诗堪称“诗史”,加之诗人深广的爱国情怀,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诗作,尤其是晚期律诗,更具一种沉郁顿挫,一唱三叹之特点,极耐开掘。《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著名的诗作,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被镌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之首的岳阳楼上,自唐以来,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写在作业本上。
3.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的触动更大?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个别抽查背诵。
3.集体背诵《岳阳楼记》。
4.点评抽查情况。
二、交流与探究。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示例:我喜欢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在那儿集中了巴陵的美景,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昏暗之中。在范仲淹的笔下,仿佛能听到阴雨连绵季节里,洞庭湖上阴风的怒号,令人闻之断肠的虎啸猿啼声;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还有飞来飞去的沙鸥,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岸边有着发出浓郁芳香的花草。最美的是那洞庭湖的夜景,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渔歌的对唱,唱出人们心中无尽的欢乐。
示例:我喜欢的是杜甫笔下的洞庭湖。那是怎样的湖水啊,“兼天””接地”,极目无垠,深沉浑厚。这儿构筑了一个水的世界,水的深渊,水的宇宙!杜甫想象的气魄更为博大,浩淼起伏的湖面正是诗人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的体现。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的触动更大?为什么?
示例:我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关“古仁人之心”的阐述尤为精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至今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示例:杜甫想着自己戎马关山之北,封狼居胥,刻石记功;也想着自己带兵凯旋,鞭敲金镫,齐唱凯歌……可这一切又太遥远了。蓦然回首万事成空,如今自己鬓发已白,韶华不再,往日的壮志雄心早已尘封在过去。现在,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老者无语。泱泱洞庭水,难洗尽自己忧国忧民之念;浩浩凌云风,怎吹散自己思家思友之情!昔魏武也曾秋临碣石,也曾冬至赤壁,但他横槊赋诗曰:“对酒当歌。”而此时,自己深秋登岳阳楼,面对洞庭山,面对长江水,却无豪情可言,无壮志可抒。悲天天不应,撼地地不语。一定是苍天冷血,日月无情,要不然怎能面对如此悲惨的世间而不闻不问?!百姓无辜,何以当此灭顶之灾;苍生无罪,怎当受此战乱之苦?!他个人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的悲痛,他又从“天地”的宏大空间、“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充实其深度。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的构成的。
以上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学会深入解读文本,并能结合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三、课堂总结。
人的躯体是渺小的,是一个可以被严重挤压的至卑的“有限”,但有限躯体所承载的灵魂能够在形而上的世界里遭遇“无限” (真宰、天道)和感受“无限”;同时在世俗领域他也获得了对另一种无限的享有:当他把自身的不幸遭遇放在“战争和历史的千万受害者”的语境中书写,而且升华为“先天下忧”的伦理情感时,他就以有限的躯体和时空,拥有了延伸于大地上的属于家国群体的“无限”。 《登岳阳楼》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四、齐诵《登岳阳楼》。
五、课外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关作业。
2. 预习“比较、探究”中的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