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
复习字词:做“步步登高果实累累”的游戏,巩固本课的字词。
解读课题: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读课题,体会语言的魅力。
(二) 整体感知、 提炼中心
1、默读,找出中心句。
2、找出关键词“创造”,引出下一环节。
(1)学习生字“创造”,学生书空。
(2)“创造”是什么意思呢——天和地原来也是没有的。这个从混沌到美丽,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创造。
(3)分析“创造”的字形。
“创”,立刀旁。创造需要刀斧来披荆斩棘!“造”,走之底。创造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途。
盘古究竟是怎样创造天地的?
(三)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1.品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1)指导读“一片漆黑”“抡、猛劈”“一声巨响”等词语。
(4)找出反义词,体会其作用
(5)盘古开辟天地的过程是艰辛与漫长的,找出关键词。
(6)天地分开是多不容易的事呀!盘古这一劈多神奇呀!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开天辟地。
2.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顽强。
师:天地分开了,盘古也该休息了。是吗?他是怎么做的?
(1)找出关键句,读。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2)想不想当一当神话中这位了不起的盘古呀?学生动作体会。
(3)你们的动作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顶天立地。
(4)随机采访学生感受。
(5)我们这么快就累了,盘古可是撑着一片天啊!他站了多久?书上说“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们想想看,一年过去了,盘古是怎么做的?(一次一次的引读,感受盘古的坚强和勇敢。)
3.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盘古改天换地的无私。
就这样,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倒下后的盘古还能创造神奇吗?请你赶紧读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提问:“顽强的盘古最终还是倒了下去,他怎么样了?”学生汇报。
(3)适时指导语言积累。
(4)师生合作朗读:看,多整齐的句式!就像列队的士兵!咱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四)变换句式、启发想象
(1)变换句式
(2)想象朗读
(五)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板书,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接着让在板书的带领下,尝试复述课文。
(六)、升华中心、布置作业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这么美丽的神话,神话中的盘古创造了这么美丽的宇宙,我想,你一定有话对盘古说,一句话表达!
最后呼唤:“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神奇的人物——开天辟地的盘古!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神话——盘古开天地!”
布置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2个“恼、啥”,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办法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3、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词句,了解故事的内容,体味诗的情趣和道理。
教学难点:抓住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理解“苦恼”,揭示课题。
1、 板书:苦恼
1) 读词。
2) “苦恼”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生字“恼”:与形近字“脑”进行辨析比较。
小结:带“忄”的字往往与心情有关。
4) 读好这个词语。同学们,你们有苦恼吗?说说自己的苦恼。
2、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班长,他也有个不小的苦恼。
补题:8、班长的苦恼
齐读课题(注意读好“苦恼“一词)。
3、 这位班长会有什么苦恼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让我们学习第八课,这是一首叙事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想: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正音。
3、 交流:
1) 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
板书:“我” 同学们
大乔 小苗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并板书:
裁决
“我” 同学们
袒护 同情
大乔 小苗
欺负
3) 根据板书的提示,简单地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 师引述课文大意,并小结:这分别是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深入学习,感受班长的“苦恼”。
1、 整件事因大乔而起,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自读第2节,圈出有关动词。
1) 读句并交流、板书:打 夺 绊
2) 大乔真是霸道!分男女生读好第2节。
3) 请用上这一连串动词,说说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
2、 大乔做得真过分,难怪同学们都同情小苗。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当时也在现场,见此情景,你会怎么说?
1) 请多位学生交流。
2) 这就叫“议论纷纷”。请你按提示,把刚才大家说的意思组织起来说一段话,行吗?
出示:
同学们见此情景议论纷纷,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大家叫叫嚷嚷地返回了学校,教室的屋顶也差点让喊声掀掉。
3、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请班长来“裁决”。而班长是怎么想?又是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用直线和浪线分别划出班长所想、所说的内容,再这么说一说。
出示:
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心想: 。考虑再三后,我说:“ ”
穿插学习:“啥”的意思就是——什么。读好这个生字,注意翘舌音,读出问的语气来。
小结:像这样经过再三考虑,而做出决定,就叫做——裁决。(读词)
4、引读课文第4、5节,想一想:为什么听到我的决定后,整个屋子会突然变得静悄悄的?
(因为同学们都没想到作为一班之长,我竟然会袒护好朋友,作出不公正的决定,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
5、 现在,你明白班长的苦恼是什么了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有关内容,并说一说。
出示:
结果,“我”苦恼极了: 。
1) 指读写班长苦恼的句子,并练习说话。
有关句子:“嘴皮子只轻轻动了一动,整个中队一起和我绝交。”
“从此同学们见了我总没个笑脸,出出进进身边只剩下影子大乔。”
练习说话:注意人称的转换,语言的流畅。
2) 联系刚才交流的内容,说说“绝交”是什么意思?
板书:同学们和自己绝交
3) 读好句子,读出班长的苦恼来。
6、 最后,请你试着把这些内容连起来说说,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啦!
课后,你可以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它的名字就叫做《班长的苦恼》。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1、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叙事诗。
2、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课文中这个班级的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集体交流。
3、 总结:的确,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身为班长也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板书设计 附课堂板书:
8、班长的苦恼
(同学们与自己绝交)
裁决
“我” 同学们
袒护 同情
大乔 小苗
欺负
本课小结
1、本课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文,内容浅显明白,语言通俗易懂。
2、这是一首叙事诗,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很喜爱。教学时一气呵成
3、虽然整首诗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谁对谁错,但学生能从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感受中受到教育。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训练材料
一、比较组词。
恼( ) 裁( ) 憋( ) 交 ( )
脑( ) 载( ) 弊( ) 跤( )
二、改写诗歌。
请你以《班长的苦恼》为题,分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注意要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写具体。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学习邓亚萍为了祖国的荣誉而奋勇拼搏的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画出文中的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4,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讨论、分析:
联系电视中运动员获奖时的画面,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邓亚萍历尽艰难,取得胜利后的万分激动的心情。
理解庄严、徐徐升起、激动、等词语。
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为什么能够为祖国争得巨大的荣誉?
面对鲜花和荣誉,邓亚萍是怎么说的?
她为什么将荣誉归于祖国?
她又是怎样报效祖国的?
总是说明了什么?
谈谈其他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本课自然段较多,共有27个自然段,要求学生细心地标正确序号。
(五)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六)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下列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溅 怨 填 唉
“溅”字的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写成“歹”或“”,右上方是“”不要写成“巳”;“填”右边是“真”,不要少写一横;“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写成“失”。
2.给下面加粗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勉强的“强”应读“qi3ng”,而不是“qi2ng”;仍旧的“仍”应读“r6ng”,不是“r5ng”;模样的“模”应读“m*”,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应读“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应读“w*”,不读“w(”。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比如前4个词,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七)学生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八)整理文章的层次。
快速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九)练习读课文,在最让你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让学生说说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十)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她的美好心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穷人》。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反映桑娜一家生活状况的语句,体会她们一家的生活处境。从第2自然段桑娜沉思想的心事中,可以看出桑娜一家生活贫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种贫苦的生活还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这时老师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通过读第1自然段,就可以找到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自己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读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这段主要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她为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都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海上张望,可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
2.找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一直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说:当桑娜焦急地推开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4.再找一个同学读第7自然段。
5.学生读完后,老师提问: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什么?
西蒙的家里更贫苦,“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对着门口放着一张稻草铺。可怜的西蒙早已死去,临死前她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两个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脚,给他们最后的母爱。
6.过渡:这触目惊心、使人落泪的情景,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何况是善良的桑娜呢?
7.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桑娜面对此情此景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8.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在学生谈桑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老师适时出示两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