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石榴》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榴》教学反思 篇1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这篇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学习。

设计教案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海南学生吃过石榴得多,见过石榴树的少,那就只能从石榴的果实入手,以增加学生的认知兴趣。

原本设计时课堂导入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进而进入文本阅读。谜语本身应该是谜底要思考才能得出这样才有趣味,可是如果在授课之前布置了学生预习的话,课前猜石榴的谜语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我想,还是直接告知学习篇目名,用一句话描述石榴的形态,然后再出示谜面,比较是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手法来描述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无价值的猜谜,同时又可以指导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启发思考,训练语言组织的'能力。

解读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题离不开写作背景的了解。初读《石榴》,读者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对石榴的描述,这是一篇清新明丽的咏物散文。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开始介绍作者时就把写作背景一并引出,而是应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在学生交流预习成果时,提到写作背景了再顺势予以补充。如果没提到,就安排在赏析了石榴枝叶、花朵、果实之美之后,借着作者对石榴的感情引发文章主题的思考,此时,展示相关背景,再结合着文中的关键句,探究文章的主题:借石榴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为介绍而介绍,根据课堂需求,发挥课件链接优势,自然呈现,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提供。

在品味语言上,学生对直接的赏析不感兴趣,应该设置梯度比较阅读,比方说,第一组为一段对石榴介绍说明的语言和文章的语言比较,体会了文中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对比、衬托、比喻、拟人等方法写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组以两段描写语言的对比,这样的环节应该是较精彩的地方。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传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石榴》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片段:

师:你们怎么知道石榴成熟了呢?

生:石榴先是青绿色的,然后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这样石榴就成熟了。

师:是吗?请你们读读课文里的这句话,想想跟你们表达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生自由读句子)

生:课文里不是用“然后”而是用“逐渐”这个词。

师:你们觉得那个词用得比较精确?

生:用“然后”这个词,好像是石榴一下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的`,而“逐渐”就写出了它的渐变过程。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孩子!

师:那能否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进行交换位置呢?

生:不行。因为石榴先是青绿色的,长呀长呀,就变成青中带黄。过了一段时间,又变成黄中带红。

生:青绿色的石榴不会先变成黄中带红,再变成青中带黄的。它要由青渐渐变成黄,再由黄渐渐变成红,所以不能把这两个词语调换。

师:是啊,你说的对极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推敲,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用词如此准确,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再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细读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了学生学习,更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章的条理,教师运用了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去思考,其实,也教会了孩子观察要仔细,写文章要有条理的重要性。

《石榴》教学反思 篇3

《石榴》这篇文章是咏物抒怀作文的很好的范文,它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尤其是描写的表达方式很值得模仿和借鉴。

我在教学的时候就把“描写”作为教学重点。

学生写作最大的也是最普遍的毛病就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这固然与生活经历单调、观察不细有关,我觉得关键的原因还是不会描写。

《石榴》2-6段描写石榴的特征,描写得很具体也很生动。我在教学中以《石榴》为范文指导学生掌握描写的方法。

1、描写要多角度。课文对石榴从枝叶、花朵、果实三个方面来描写石榴,其中描写花又从形状、颜色、光泽这些角度来写。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对事物描写像蜻蜓点水一样,三言两语就没话了。掌握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就可以写得具体、全面、丰富、深刻了。

2、描写要有详略。多角度描写不注意详略就容易犯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毛病。详略的安排是由写作目的、文章主题决定的。石榴的枝叶、花朵、果实三个方面,作者详写了“花朵”。这是因为作者赞美石榴——“夏季的心脏”,石榴花“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赞美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石榴花是最能体现石榴的精神品质的`,也是作者写作目的的直接寄托。因此用3个段落详细描写。

3、描写要生动。生动地语言是描写成功的关键。郭沫若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和许多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石榴,极具表现力。(不再举例)

教材课文文质兼美,也是作文教学的极好的范文,我们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模仿课文开始,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石榴》教学反思 篇4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其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第二年教授本篇课文,我在课堂导入与品味语言上较以前作了更多的思考。

原本设计时课堂导入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进而进入文本阅读。谜语本身应该是谜底要思考才能得出这样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课之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所以课前猜石榴的谜语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我更改了原初设想,直接告知学习篇目名,用一句话描述石榴的形态,然后出示了谜面,比较是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手法来描述的。这样避免了无价值的猜谜,同时又指导了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启发思考,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

解读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题离不开写作背景的了解。初读《石榴》,我们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对石榴的描述,这是一篇清新明丽的咏物散文。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我并没有在开始介绍作者时把写作背景一并引出,而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学生交流预习成果时提到写作背景了我就顺势予以补充,有一个班级之前没提到,于是我安排在赏析了石榴枝叶、花朵、果实之美之后,借着作者对石榴的感情引发文章主题的思考,此时,学生展示预习时对相关背景的了解或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再结合着文中的关键句,探究文章的主题:借石榴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为介绍而介绍,根据课堂需求,发挥课件链接优势,自然呈现,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在品味语言上,学生似乎对直接的赏析不感兴趣,于是我设置了梯度比较阅读,第一组为一段对石榴介绍说明的语言和文章的语言比较,体会了文中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对比、衬托、比喻、拟人等方法写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组则是两段描写语言的`对比,这一环节成了课堂最精彩的地方。交流中学生除了讲出了预设的答案内容,更能开拓思路,从语言的凝练和与读者形成对话拉近距离的角度赏鉴,甚至有人提到了这是“名人效应”的因素,趁此我鼓励了学生多读名家名作,提高艺术涵养。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传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智慧的火花碰撞中展现绚烂的光彩。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