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欢迎阅读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1

语文园地

1、交流并总结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认识并临摹行楷,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5、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6、相关课件及视频

课时目标

1、交流并总结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师:中国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到了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到了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继续学习。

二、再读课文,探究交流

1、请学生浏览《北京的春节》,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4)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的段落字数少,还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提及?

(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得一样多?作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重点,表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立体全面,详略得当让整篇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板书:详略得当)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和场景。)

2、先回忆再交流:本单元其他课文内容的主次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教师可围绕“分清主次促阅读”来适时总结。

3、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的习作,你选择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详略的?教师可围绕“详略得当助表达”来帮助学生提出建议。

4、总结。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1、(板书:词句段运用)课件出示句子,体会画线词语的特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可以避免重复,使语言表达更丰富、多样,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板书: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4、全班交流: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它可以用在哪里?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师: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附加一个说法,比如课本中“过年的时候吃年糕”,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样类似的说法就是民俗活动的寓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糕”与“高”同音)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有寓意的民俗,比如说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冻。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是寓意辞旧迎新。春节前倒贴福字,是寓意福气已到……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的吉祥寓意吗?请和同学交流交流,并且完成课本中的练习。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鼓励学生提前了解《长歌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词句段运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2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学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学生说。

三、细读课文

1、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xx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学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学生活,也许触景学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学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学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学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四、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xx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xx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五、小结

板书:

灯光

灯光(多好啊)幸福学生活

火光(多好啊)学生命换取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4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通过“读—述—析 ”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先作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器、用、恶、妖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设计:

荀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言”和“行”的关系?他认为“言”和“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口语训练的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写作训练的设计: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的议论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让学生交流其预习作业:查找关于荀子的资料。

二、 自读课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 交流互答自读中的困难、

3、 梳理积累重要的实词。

三、 复述课文: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本文(先小组讲述再抽选讲述)。

请学生思考、讨论 :

(1)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

一、 能言、能行

二、 不能言、不能行

三、 能言、不能行

四、 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取长补短)

四、口语训练:

说说荀子认为“言”和“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你如何认为?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文章中的道理。

五、熟读、背诵本文:

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六、作业:

推荐阅读荀子的其它文章:《劝学》体会荀子议论性文章的严密结构和有力论证。

完成“抄、释、译”作业和练习册。

附:电子课文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