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大班数学分类教学活动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分类教学活动反思 篇1
《角的分类》是人教验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角的分类》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是同一课时的两个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两个课时。
首先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大班数学分类教学活动反思 篇2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平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大班数学分类教学活动反思 篇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同时,这节课我也邀请了我的师傅去听了我的课。本节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书上分一分的八个图形,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给这些图形进行分类,课堂中有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分法,但是很快的就有几位同学把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梯形分一类,其它的四边形分一类,于是我就直接引出了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概念,让孩子们了解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特点,从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接下来我提出了个疑问,如果多了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应该要分到哪一类呢?继续认识正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就开始做书上分类的练习,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同学对梯形的了解还不够于是有个不是梯形也分到梯形那一类去了,后面一题画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练习中,我拿了两种版本给大家看,其中一种版本梯形画的是直角梯形,我问,这是梯形吗?有部分人就回答了不是。最后在只剪一刀的练习中,有四道,其中有一道要用一张三角形的纸剪出一个梯形个一个三角形,想剪出三角形容易,但是如何才能使另一部分是个梯形呢,全班同学都犯难了,也用了各种尝试,我也让他们讨论了,这里就花了很长得时间,最后在我的提示下才有同学用画出底边的平行线的'方法。
而这节课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在整节课当中,我自己觉得前面给四边形分类引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的很快,可能在前面的几堂课中我都有意无意的说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所以有人很快分出来了。我也就很快的进行到下一环节,课后朱老师就有说到了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还是会搞不清楚,确实从他们的课堂练习及作业当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朱老师认为虽然我的课堂是个完整的课,该具备的环节都有,但是,让人有蜻蜓点水的感觉。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所以有些知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当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本节课的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我想这样会使我以后的课堂更加有效。
大班数学分类教学活动反思 篇4
在秋天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秋风起来了,五颜六色的秋叶飞舞起来了。
颜色、形状各异的树叶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秋天的美,还是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好素材。《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及“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树叶分类》就是结合季节特征,与主题活动中的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根据树叶的大小颜色的差异,让幼儿通过操作游戏进入树叶的世界,去探究、去发现、去思索,去学习按图示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给树叶分类是活动的主要部分,我遵循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树叶宝宝都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树叶宝宝可真多,住在一起真挤呀,看我这里准备了三个房间,你有什么办法帮它们分一分呢?”先是引导幼儿从最简单的按颜色特征开始分类,为后面活动打好基础。“那么多不同的树叶都是一家人,住个一个房间里太挤了,我们按颜色不同让他们分别住在了三个房间里,他们住舒服了,虽然他们颜色不一样,住在了不同的房间里,但他们是一家人,都是树叶宝宝。”帮助幼儿理解分类的含义,知道整体集合和部分集合的关系。接着出示颜色大小不同的树叶,让幼儿自由探索按树叶的一种特征分类,循序渐进,每个孩子都有操作的机会。
同时运用分类图表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感知分类的方法,巩固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第三次分类时幼儿在学会单个特征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树叶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看,我们刚才有那么多的.树叶,把大筐里的树叶宝宝都送到了4个小筐里,不管是绿树叶、红树叶,大树叶、小树叶,它们都是树叶。”分好后又巩固了幼儿对整体集体和部分集合的理解。这样层层递进,让幼儿能更好地掌握按物体特征分类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通过游戏化的情境,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积极主动的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通过教师和幼儿互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孩子一同发现观察、经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