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
5月25日我按教导处的安排在四(1)班上了一节《渔夫的故事》阅读课,我在备课时有这样几点思考: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重点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2、这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复述课文。
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中主要抓住三个方面的训练点:
一是第二自然段中渔夫撒网捞着了一只胆瓶,这里有一系列的动作的词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动作的描写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读句子——划动词——悟写法。我是这样问的:你能从这一段的描写中学习到一个什么写作的小窍门呢?
二是魔鬼为什么要杀死救了它命的渔夫呢?这是文章的第11小节所讲的内容。教学这一段时,我采取的方法是:读故事——复述故事——指名复述故事——师生合作随机创设谈话情境——感悟魔鬼的凶恶。
三是课文的第16至25节,讲的是渔夫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我采用的方法是: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指名对话——感受渔夫的智慧。
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贯穿其中,但这节课上完,总感受欠缺些什么,后来请教了听课的孙老师,他说这篇课文内容比较长,采用朗读的方法,作为听课老师的角度来看缺少观赏性。
我也一直在反思这节课,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今天我突然想到一训练点:
以感悟人物形象入手,抓住课文第11节魔鬼讲述自己的故事,老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魔鬼说渔夫是运气不好刚好碰到第四个世纪把它捞起来,所以要杀了渔夫。照魔鬼这样的说法,魔鬼应该是个言而有信的神呀?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能否从文中找一些依据来说明。
这样应该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说明魔鬼凶恶狡猾的语句读后感悟。然后进一步去感悟渔夫的智慧,与魔鬼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只是我教后的一点思考,还没有进一步进行实践,不知是否可行?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2
我在教学《渔夫的故事》这节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说一说文中的魔鬼是什么样的形象?”当很多同学纷纷指出魔鬼的“凶狠、无耻”时,一个男生却得意地提出了他的新观点:“我认为魔鬼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你看,他告诉渔夫,自己被所罗门关在胆瓶里时的遭遇,一点也没有隐瞒。让渔夫知道了自己的弱点,这不是很诚实吗?而且魔鬼因为在前三个世纪的时候没有人去解救它,所以他立下誓言:‘誰要是在这个时候來解救我,我要杀死他,不过我可以让他选择死法。’他这么做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吗?”这时我在点评时肯定了他敢提出不同意见的勇气,同时引导学生再读文章,激起争论:魔鬼在渔夫面前是否一直诚实?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当魔鬼觉得渔夫不足惧时,他觉得无需撒谎,特别嚣张;当他错把渔夫当所罗门或者渔夫再次把它关进胆瓶的时候,他就撒谎了,这种变化不恰恰证明了魔鬼是狡猾的而非诚实的吗?
短短的几分钟,却使学生有了更深入的发现。试想,如果没有通过价值引导来点化,课堂上怎能有如此精彩的“变奏曲”呢?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价值引导至关重要。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状况→男女生分主角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
也许本故事情节受学生喜欢,也许故事资料并不复杂,再也许是学生用心去预习了。课堂上的我不但如此简单(不太费口舌),而且有了更多的发现。发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细心(会咬文嚼字了),发现学生有了必须的学习潜力……
比如:只在检查完生字词掌握状况后还未理解故事情节前就让全班同学(男的扮魔鬼,女的扮渔夫)分主角朗读课文,删去了自由朗读、指名读,纠正评析等环节,学生们竟能做到流利、整齐,甚至有感情。这足能说明孩子们真的预习进去了。
又比如:在讨论渔夫和魔鬼各是怎样的人时,小不点嘉威同学说:“我觉得渔夫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在可怕的魔鬼面前不但不害怕,还能想出办法来制服魔鬼。他就像‘小夜莺’一样。”好一个“有勇有谋”,好一句“他就像‘小夜莺’一样。”比老师概括得更全面,比老师讲得更贴切。
而小渌同学说:“魔鬼是个狡猾的人。魔鬼对渔夫说:‘整整过了400年了,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我十分生气。从今以后,谁要是来解救我,我必须要杀死他。’可现实是所罗门已经死了1800年了,而照魔鬼说的自己才被所罗门封锁400年,魔鬼的话分明是杀人的借口。魔鬼杀人还要给自己找台阶下,简直是狡猾到家了。”“真是个既细心又聪明的孩子,竟懂得联系前后文抓住“1800年”和“400年”来识别魔鬼的谎言。”
正当我的内心为小渌同学的进步喝彩时,“机灵鬼”商发兵说:“老师,我不同意小渌的意见,课文没有具体写出魔鬼到底被关在瓶子几年了,只是说‘从今以后,谁要来解救我,我必须要杀死他。’从今以后是几年呀,也许是1900年了。所以我觉得魔鬼的话是有道理的,不能说他狡猾。”
话未说完,“非洲黑人”杨朱勇已把双手举得高高的,他说:“我同意魔鬼是狡猾的说法,但是不从‘1800年’和‘400年’来分析。课文的第5、6自然段,24、25自然段写的魔鬼态度的变化就能说明魔鬼是阴险狡诈的人。”……讨论还在继续,而我却没了插嘴的机会。
这堂课,我有了另一个身份——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者。
这堂课,我发现“教是为了不教!”正向我绽开笑脸。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主角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构成了强烈的比较,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认为,只要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研究、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可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可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终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提高,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我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