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论语》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 篇1
学习目标1、记忆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通过翻译,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背诵前五则。
重点
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有助于自己学习和做人的启示。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一、文学常识(背诵划线部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
3、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二、给划线字注音
不亦说乎(yuè)、不亦乐乎(lè)、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传不
习乎(chuán)、罔(wǎng)、殆(dài)、诲女(huì、rǔ)、是知也(zhì)
三、根据所给出的翻译,体会单个字词的含义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时:习:之:。亦:
说:乎:自:知:
愠:君子: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日:三:省:谋:
忠:信:传: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可以凭借它成为老师。”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温:故:知:新:
可以:为:。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有害。”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而:则:罔:殆:。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知道它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诲:女:
是:是知也:
【合作探究】
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省”的具体内容(提示:具体内容是指孟子反省自己的哪些方面),它有什么内涵?(提示:内涵即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古人是注重道德修养还是注重提高学问? )
2、学完前五则后,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你学会哪些学习方法?你应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你应该怎样做人?
【检测过关】
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家、家。他是家学派的代表,被人尊称为。
2、在以下三句中,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诲女知之乎!通,意思是
是知也。通,意思是
3、在学习中,你如何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论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三、朗读课文
1、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⑴ 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⑶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传不习乎?
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五、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四、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六、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论语》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十则(教师中心稿)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1~5则。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1~5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2.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十则1~5则丰富精彩的内涵。
四、难点突破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 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二、确立目标 自主学习
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1)了解《论语》;
(2)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3)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明确:
1、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十则》中各章的体式不尽相同:1~9则属语录体;第10则 属对话体。
2、听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停顿,给加点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女( huì rǔ )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弘毅(hóng)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其恕(shù)乎
3、合作朗读,划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内容?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法)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
三、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
进入角色:“与孔子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1~5则重点字词 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组同学为“孔子”组:与A组 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一)
以下二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时常”。习:复习,实习。“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而:却。愠:生气,发怒。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实践它、复习它,不也令人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所为)吗?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讲了学习方法。表明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 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省:检查,反省。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固定句式: “不……乎?” 译作 “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背诵1~2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二)
以下三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明确: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之):(这一点)。为:做。矣:了。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这一则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诲:教导,教诲。 女:通“汝”,你。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知:知道。为:是。 是: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
固定句式: “……也” 译作 “……是……”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这一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 ,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背诵3~5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三)
1、从第一则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2、用原文回答曾子经常反思的是什么事?
3、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明确:
1、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影响。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四)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3、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明确:
1、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3、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语录,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论语》,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2.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 ________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4.以上三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1.大学 中庸 孟子
2.不断学习、复习
3.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
4.温故知新
5.这句话,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因为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五、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说理由。
2、课外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教师寄语
同学们,《论语》是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请同学们吸取精华,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做文明好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