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欢迎阅读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一、 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2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边塞诗和边塞诗的发展,了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了解王昌龄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识记边塞诗的内容和常见艺术风格;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掌握暗示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边塞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识记边塞诗的内容和常见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掌握暗示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讲解,引导,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从军行(其一)

【导入语】

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是山水田园派和边塞诗派,第五课我们了解了山水田园派,现在我们来学习边塞诗人的诗歌。

【边塞诗介绍】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国家的精神风貌。

边塞诗所描写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大类:(1)描写边塞战争。A 誓死御侮,立志报国的诗,如陆游的《书愤》;B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诗,如高适的《燕歌行》;C揭露边敌烧杀劫掠,给百姓带来劫难的诗,如杜甫的《悲陈陶》、杜牧的《河湟》、于谦的《入塞》;D揭露非正义战争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负担和灾祸的诗,如杜甫的《兵车行》。

(2)描写军旅生活。A写紧张严肃,艰苦奋进的行军生活,如岑参的《走马川行》;B鞭挞封建政治黑暗,对将帅赏罚不明的指责,如王维的《老将行》;C记述将士生活悬殊,苦乐不均的诗,如高适的《燕歌行》;D写将士长期戌边,望乡思归及闺妇念征人的诗,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3)反映各族人民生活习俗和异域物产季候的奇特。A描述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及能歌善舞的诗,如高适的《营歌行》、崔颢的《雁门胡人歌》;B记述北方和西域生活习惯和风物特产的诗,如谢榛的《漠北词》;C写汉族人民和各族及西域各国和平相处,平等贸易往来的诗,如马祖常的《河湟书事二首》。

(4)描写边塞的神奇壮丽风光。如岑参《走马川行》中“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浩瀚沙漠,《热河行》中“沸浪炎波煎汉月”的热海和《白雪歌》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雪景。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有的豪放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边塞诗的发展:

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等,其中高适和岑参最为著名,因此盛唐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译诗】

在设有烽火台的边防城镇的西边,有一座观察敌情的百尺高的楼,黄昏时戍边战士独自登上高楼,这时从青海湖上吹来了秋季的寒风。他一遍遍地用羌笛吹着《关山月》曲子,无奈的是那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

【内容解析】

2、“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是如何表现士卒的思亲之情的?

明确: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设想妻子正满怀愁绪地在思念万里之外的自己。这用了暗示的表现手法(教师补充:由此可见,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用了暗示的表现方法)。

蓟中作

我从塞外沙漠之地驱马前来,登上边塞的城墙。边城是多么地萧条,白天里黄云弥漫,昏昏沉沉。我一到这边城征战之地,就常常为胡虏的叛乱而忧愁。哪里会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然而那些守边将领们已经承受了皇帝的恩赐。使我惆怅的是空有孙武和吴起的谋略而不得重用,只有回来后独自关门叹息。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侧面听说,传闻。 头:边,如“哀江头”,在江边哀叹。

歇:败落,衰败,如“随意春芳歇”。 虏云:胡虏地区的云,指云彩。

汉月:指月亮。 阴火:隐藏的火,地下火。 隅:角落。

从阴山胡儿那里听说:西边的热海海水像在蒸煮一样,海上的鸟儿都不敢从海面飞过,海中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岸边的青草常年不枯萎,空中飘舞的雪花在热海上空的高远处迅疾融化了,炽热的沙石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映在沸腾炎热的波浪里,就像被煮一般。地下的火潜伏在下面烘烧着这里,使这里的天地变得像个火炉,但为什么它偏偏烘烤着这西方的一个角落呢?热海的威势吞没了月窟和太白所在的西部,气势连通着赤坂和单于所在的整个西域地区。一醉之下送你到了天山城外,此时正看见夕阳从海边落下,崔侍御你执法威严,就像霜一样寒气逼人,热海里的炎热之气也会因为你而消减。

塞下曲

伏波将军马援只希望马革裹尸回来,定远侯班超有何必要活着进入玉门关。不要让敌人的一匹马一只车轮回到敌营(不要叫一个敌人逃回),仍留下一支箭射向天山(应有队伍留守在边防要塞)。

作业布置:预习《白居易诗四首》。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

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

1、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2、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作品。

三、学生齐读,共解文意

重点讲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句意: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中。

2、赏析:作者将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宏伟抱负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拓展: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四、教师作结,再次齐读

本诗通过登临碣石山所望及的沧海景色,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称,与“杜甫”并成为“李杜”,与杜甫、白居易并成为“唐代三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当时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而李白在扬州时听到好友被贬谪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三、诗句解读

重点讲解:杨花、子规和明月这几个意象,初步奠定学生头脑中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基础。

1、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文中三个意象各有何象征意义?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传说杜鹃鸟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杨花,即柳絮,随风飘荡,居无定所;春天逝去,时光短暂,珍惜时光。明月,相思、别离、孤单寂寞、人生哲思等。

3、学以致用

本诗前两句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营造出一种哀婉惆怅的气氛;后两句寄情于景,托明月寄相思,并表达对友人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四、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叙述好友被贬谪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深深的`担忧之情。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写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国之思。王湾中进士之后,进入仕途,做官之后常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二、教师范读,理解文意

首联: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颔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和风顺江吹来,鼓满了高悬的船帆。颈联: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经来到。尾联: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被贵的大雁捎信到我的家乡。

三、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海日、江春都表示一种时序的交替,而且匆不可待,叫人不得不心生感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该句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进入旧年,将驱走寒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描绘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还表现出诗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一、走进作者,挖掘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一生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年,五十进入仕途,却饱受排挤。她的一生大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郁郁寡欢,穷困潦倒一生。在他漂泊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曲。

二、解读体裁,知识链接

1、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关于曲

曲分为剧曲和散曲,是古人为自己配乐所写的歌词。其中散曲又包括套曲和小令。散曲是指: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词中字数较少者,58字以内为小令。而本首曲子则是一首小令。

三、解读全文,拓展思考

1、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意象?所选意象有何特点?(意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情?(心境)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种。意境:凄凉、萧条、冷清

心境:表现了一个漂泊不定的游子的相思之苦、羁旅之愁。

2、思考:本首曲子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试分析。三个结合:

重点: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前三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三、四、五正面描写,二温馨画面与自身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侧面烘托自身的凄凉,乡思之味更浓)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一句静态,二句动态,以动衬静,更显幽静凄凉)【这点也可不讲,不是很明显】

四、齐读全曲,教师作结

本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

2、把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中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一)《归田园居》

一、导入:陶渊明,我们曾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从中可感受他对一种理想生活的的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再次走近其内心世界。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二、 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荷”“长”读音

2、 注意节奏。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 学生齐读。

三、赏读:

1.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结合注释,在了解句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景。

教师点拨: 明确: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除;“荒”“秽”杂草。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第五句中“道”是指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它狭而多草木。第六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第七八句说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这首诗点明其心志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辛劳,沾湿衣裳,毫不在意。从表面看,这愿就指田园劳作之乐。但如把此诗与作者其它诗结合起来看,此愿就有其特殊内涵。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