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按比例分配》教案

欢迎阅读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按比例分配》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能利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3、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思维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情感。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1—64页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数与比的联系,已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是平均分的'发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比的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实际: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学生已经熟练理解分数与比的联系,已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校调整了清洁区和本班有三个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县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实际和经历,为教学创造了素材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注重其应用性,真正体现“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张扬个性,鼓励 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和辩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思考问题。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宗旨。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隐藏在日历中的数学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2)游戏激趣策略:通过猜球和分乒乓球拍的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2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勤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景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

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复习铺垫

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

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

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 )

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 48:3=16:1

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 3:48=1:16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 48÷3=16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 。 3÷48=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 48÷(48+3)=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 3÷(48+3)=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16/16+1)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1/16+1)

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

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 ,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 。

【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

1.教学例1(改编)

1998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

(1)出示1998年的条形统计图。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

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

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

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

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

想不想自己先试试?

学生尝试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

104÷(6+7)×6=48(台)

104÷(6+7)×7=56(台)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突出板书:

104× =104× =48(台)

104× =104× =56(台)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第一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 ,第二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 。把学生电脑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用学生的总电脑× =第一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用学生电脑的总台数× =第二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

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8+56=104(台)

48:56=6:7

通过检验,说明我们学校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

我们求出了两个机房的学生电脑台数后,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

【评析: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比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

(2)小结并揭题

说明:我们刚刚解答的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指第二种解法)解答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这个比转化为分数关系。(在课题下板书:比——分数),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行解答。

【评析: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自然、流畅。】

2.教学例2(改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00年我校开始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这时又对原有的计算机房进行了改造。

(电脑出示:2000年学校计算机台数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共有176台电脑。其中教师电脑20台。)

提问:看到这些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电脑有156台。)

剩下来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我们是这样分配的。(电脑出示:第一机房、第二机房、第三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2:14:13。)

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那么三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呢?自己算算看。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

176-20=156(台)

156× ==156× =48(台)

(指第一步)为什么这步求出的是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

156× ==156× =56(台)

156× ==156× =52(台)

答: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第三机房有学生电脑52台。

(机动,如有学生提出其它解法,如第二机房:48× =56(台)等,要及时表扬,并进行讲解。)

【评析:解答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

提问:这道题要先把什么给求出来?

强调:当分配的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时候,要先把分配的总量给求出来。

3.补充题

(1)今年暑假我们学校先把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捐给希望小学,然后又购进了一些学生电脑。并将机房的设施进行了更新。

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电脑出示题目)

出示:学校原有156台学生电脑,2002年学校先捐给希望小学48台学生电脑,又购进了57台学生电脑。然后计算机信息中心将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按照1: 1:1进行分配。每个机房各有多少台学生电脑?

提问:这题可以怎样解答呢?

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算式:

156-48+57=165(台)

165× ==165× =55(台)

答:三个机房各有55台学生电脑。

提问:165× 实际上就是求什么?(165的 是多少?)

提问:按照1:1:1进行分配就是相当于把学生电脑怎样分?

(电脑出示三个机房的条形统计图)

说明: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

提问:这题是平均分还可以怎么求?(165÷3)

【评析: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

4.延伸

提问:知道了三个机房分别有55台学生电脑,总共有165台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

165 ?

现在我们知道学生电脑和教师台数的比是33:7。你能不能求出学校有多少台教师电脑吗?

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

165 ?

33 : 7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166× =35(台)

答:学校有35台教师电脑。

提问: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电脑的台数,所以要求教师电脑有多少台实际就是求什么?因此,要把谁看作单位“1”?

【评析:这个延伸练习,是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5.比较

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1996年——2002年间学校计算机房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汇总情况吧。

(电脑出示:各年段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总台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对!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1996年—2002年间学校电脑总台数在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

让我们一起来回首这几年学校计算机房的变化吧。

(配音乐,电脑出示:各阶段的机房照片。)

【评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

三、拓展

1.调查学生家庭有电脑的情况。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那么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的家庭对计算机教育是否也越来越关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调查,好不好?

请五年前,也就是你们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

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

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表示这一情况?(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没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它们的关系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统计图来表示。

(电脑出示:1996年统计情况的扇形统计图)

请现在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

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

现在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每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电脑出示:改成2002年情况的扇形统计图)

看到这些变化,你们有什么想法?

【评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强烈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不断发展。】

2.补充练习

老师这儿还有这么一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

(电脑出示:学校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组。第一兴趣小组有30人,第二兴趣小组有31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

提问:用今天的知识能不能求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

学生练习,电脑出示算式。

提问:这题的比没有直接告诉你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小结: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分别有30人和31人,两个组人数的比就是30:31。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班,就是把122按照30:31来分配。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没有直接出示比的情况下,如何来解决比的应用的问题。】

四、课后练习

(设计方案)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生活中比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我这儿有一个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信息中心拟订的规划,准备将来再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

(电脑出示: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去了解我们本部、分部、分校的电脑配置情况。再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一个分配方案,根据需要,分配一下每部分可能需要多少钱?大约能买多少台电脑?并简要地说明分配的理由,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总评】:

本节课改变了原有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特色,在学校电脑房电脑台数的变化这一素材中引发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合适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以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出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学校电脑房的发展情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做出一定的预测,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在自己的内省过程中感悟到按比例分配这种方法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填空。

(1)小明家养了35只鸡,公鸡和母鸡的只数比是3∶4,公鸡( )只,母鸡( )只。

(2)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1∶3,2001年全世界大约有2000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3)农业专业户计划在承包的28公顷地里种植水稻和玉米,种植的面积比是4∶1。水稻种了( )公顷,玉米种了( )公顷。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

二、揭题,学习新知

1.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2.走进建设现场。(出示例5图 )

教师:从图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一堆混凝土中沙子有100千克,石子有60千克,水泥有240千克。要配制18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石子、水泥各多少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中你看出要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3.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1)这种混凝土要按照沙子、石子、水泥所需重量的比去分配,这三种材料的比你是在哪儿找到的?

(2)找到三种材料的连比后,为了方便计算,你应该先做什么?

(3)怎样计算沙子、石子、水泥各占混凝土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1.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计算,知道混凝土中沙子、石子、水泥的比为5∶3∶12。现有一堆总重为40吨的混凝土,经现场测量,水泥有20吨,沙子有12吨,石子有8吨。这堆混凝土符合配比吗?如果由你负责监理,你将如何处理?

2.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3∶2∶1。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度?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教师: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四、课堂活动

分组配制果汁。(分小组准备好蜂蜜,橘子汁和水以及量具,每个小组配制280毫升果汁,配制完成后,进行组间交流:按什么样的比例配制的,互相品尝,推出口感最好的果汁配方)

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评价小结。

五、回顾总结

教师:想一想,今天的知识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找到几个量的比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3、4题。

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与解题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学完按比例分配问题一段时间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可能已经生疏或遗忘,非常有必要进行"温故"。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变形(总数和份数变化)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特征。

已知:总数量

各部分量的比

2、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求总份数

求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求各部分的量:总数×()()

二、基本练习

1、口答: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

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母鸡只数是公鸡只数的1.6倍

母鸡只数与公鸡只数的比是():()

母鸡只数占鸡总只数的几分之几?

公鸡只数占鸡总只数的几分之几?

2、解答下列各题:(集体练习)

果园里共有桃树和梨树360棵,桃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7:5。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小玲家共养了鸡鸭鹅三种家禽3600只,它们的.只数比是18:11:7。三种家禽各有多少只?

三、变形练习

1、总数变化(板演讲评)

幼儿园买来5盒饼干,每盒60块。如果把这些饼干按2︰3分给小班和中班,中班和小班各分到多少块饼干?

李红期末考试语数英三门学科的平均分是90分,三门学科分数的比是11:9:10。李红同学语数英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六年级三个班共做好事180件,其中的是六(2)班做的,六(3)班和六(1)班做的好事件数比是4︰1,六(1)班和六(3)班各做多少件好事?

2、隐藏的比(独立完成、讲评)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3︰1,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

四、形体知识中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的棱总长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3:2,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五、善用份数

1、六(1)班小聪家养母鸡600只,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公鸡有多少只?

2、六(1)班小聪家养鸡600只,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

3、小聪家养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已知公鸡比母鸡少600只,小聪家养的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六、溶液中的比

配制一种药液,药粉和水的质量(重量)比是1︰50。

①配制1020千克这种药液,需要药粉和水各多少千克?

②5千克药粉要加水多少千克?可配制成多少千克药液?

③500千克水中应加多少千克药粉?

七、练习巩固(独立完成)

1、小金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60页,这时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的页数比是4:9。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2、一种三丁包的馅是由猪肉、笋干、豆腐干按5︰3︰2配制而成的。

①配制60千克这种馅,需要猪肉、笋干、豆腐干各多少千克?

②如果用18千克豆腐干配制这种馅,需要猪肉、笋干各多少千克?

③如果猪肉、笋干、豆腐干各有30千克。配制这种馅时,要使笋干正好用完,猪肉和豆腐干多了还是少了?多(少)多少千克?

八、巧思妙想(辅导讲解)

A:小春身上带的钱比小杰多10元,如果小杰的钱用掉50元后,小春与小杰钱数的比是7︰4,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B:小春身上带的钱比小杰多10元,如果小杰给40元钱小春后,小春与小杰钱数的比是7︰4,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C:甲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473。如果甲数末尾去掉一个0,那么甲乙两数一样大。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