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欢迎阅读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 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认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数”86页至8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的认识。同时这一节的内容为学生继续学习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以及亿以上数的认识作了铺垫。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三、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整万数相对较大,不便以具体形象的实物进行操作,加上学生已经较多的认数经验,所以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且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课前我安排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一些大数。让学生对大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导入时,用课件出示同学们的家乡——明光市的有关数据,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在学生感受了这些大数后,通过这样的提问:“二千三百三十五、六十三万、十九亿、三千二百七十,这些数中哪些是你学过的,哪些你没有学过。那么你没有学过的这些数是多少呢?怎么写呢?”

学起于思,通过这样设疑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便来引入第二环节的教学“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计数器一万一万地数,从一万数到十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在拨数的基础上,我再趁胜追击,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例题中的三个数,并让学生充分地说说你能很快拨出这些数的方法是什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再让学生拨好后对照计数器写一写,读一读,并交流读、写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悟到,写数时只要在万级上写上多少,而个级上全部是用0补足。

接着再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通过计数器上的数与所写的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巩固写法、读法。

3、认识数位顺序表

学生已经有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可以让学生直接结合计数器,自己探索写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老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们习惯采用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让学生说说: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此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此时再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请学生读一读,然后将每组中的两个数进行比较,感悟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类似,只要在万级数的后面读出“万”字。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教学要善于走出“书本数学”,回归“生活数学”之中。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

在“想想做做”第4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熟悉的教室或校园的占地面积,从而去感受天安门广场和颐和园实际占地面积的大小。最后让学生再次出示课前收集有关大数目的信息,请学生来读一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出及时评价。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说说你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不足,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计算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了许多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算式呢?(有)

那谁能举一个例子呢?

(学生举例:1+2+3+......+20=21×10=210。)

今天我们将通过闯关的形式去探索、发现有趣算式的规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闯关。(有)

二、探究新知

(一)奇妙的宝塔

1、教师出示一组算式:1×1= 11×11= 111×111= ,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计算器快速计算出它们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快速写出算式的得数。)

2、谁愿意公布一下你的答案?

(学生公布答案,教师板书:1×1=1,11×11=121,111×111=12321。)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我发现这三道算式都是由1组成的。我发现下面的算式中的每个乘数都比上一

个算式的每个乘数多了一个数字1。比如:第一个是1×1=,下一个就是11×11=……)

老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在这三道算式中,第一道是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第二道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第三道是三位数和三位数相乘。

4、仔细比较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乘数又有什么关系?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的发现表述出来。

(我发现答案里都有1,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我发现积是以中间数字对称的,而且乘数是三位数,积中间最大的`数就是3,如果因数是四位数,积中间最大的数就是 4。我发现两个乘数的和的位数比积的位数多一个。我发现一个乘数有几个数字1,就从1排到数字几,然后再接着倒排到1。)

教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有这么多的发现。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在这三道算式中,通过观察积与乘数中1的个数,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乘数中数字1的个数有几个,积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几,再反顺序写到1。例如:算式111×111=,乘数111中有3个1,所以及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3,再反顺序写到1,所以积就为12321。

6、现在同学们能根据我们发现的积的规律直接写出第一个问号代表的得数吗? (能)

7、谁愿意汇报你的答案?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

(1234321,乘数111中有4个1,所以积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4,再反顺序写到1 。)

8、到底对不对,我们还需要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9、通过验证,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谁能说一说第二个问号代表的得数? (123454321)

10、同学们同意他的答案吗?(同意)

同学们真棒,恭喜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

(二)奇怪的142857

1、有了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是不是有更大的信心来迎接我们的第二关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二关将会是什么?(播放课件)

2、142857奇怪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先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谁愿意汇报一下你的答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积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呢?

(我发现这些算式的积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总是循环排列的。)

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142857×3=428571,积的最高位为什么不是3呢?

(因为最高位后面是4,3乘4等于12,要向前一位进一,所以最高位是4不是3。)

6、那谁能说说要想确定积是多少,我们应该先确定谁?

(要先确定最高位。)

7、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积得最高位确定后,怎样写出后面的数呢?

(按1,4,2,8,5,7的顺序循环排列。)

8、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通过观察、探索我们发现这些算式的积都是由“1、4、2、8、5、 7” 这6个数字组成的,要确定积到底是多少,可以先确定最高位,最高位是几,就从几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

9、我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秘密,你能直接写出142857乘5、乘6的得数吗?试着写写看。

(学生独立写出得数,进行汇报:714285,857142。)

10、你是怎样写出这个得数的?

(142857乘5的积先确定最高位是7,然后从7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所以积就是714285。142857乘6的积先确定最高位是8,然后从8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所以积就是857142。)

11、结果对不对呢?我们还需要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12、看到同学们兴趣这么浓厚,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142857×7的积还有这个特点吗?

(不具备这个特点,因为4乘7等于28,要向前一位进2,2加7等于9,而这6个数里没有9,所以它就不符合这个规律了。)

13、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我们理解的对吗?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14、请同学们继续想一想142857乘8、乘9的积有这个特点吗?

(不具备这个特点。)

同学们真不错,恭喜你们已过了两关,有没有信心走下去,去探索更多的秘密。(有)那让迎接我们一起迎接第三关的挑战吧!(出示课件)

(三)神奇的9

1、这一关是神奇的9,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教师出示的三道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9×9=81,99×99=9801,999×999=998001。)

2、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能发现它们的特点吗?

(我发现这一关的算式与第一关的算式很相似,只是把1换成了9。)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的得数,想一想积有什么特点?

(积是由8、9、0、1这四个数字组成的。积的位数等于两个乘数位数之和。后一个算式的积比前一个算式的积是在8的前面多了一个9,在1的前面多了一个0。积中的9和0的个数比其中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少一个。)

4、同学们说得真好,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可以把积从中间分成两部分来看,前半部分的数比一个乘数少1,后半部分有多个0和一个1组成,0的个数和9的个数相同。

5、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发现的积的特点,猜想一下,9999×9999的积会是多少? (学生一起回答:99980001。)

6、用计算器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验证)

7、你们的猜想完全正确,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乘数是9999,积的前半部分应是9998,后半部分就是由0,0,0,1组成的。)

8、说得真不错,现在同学们能直接写出99999×99999的积了吗?(能)写写看。(9999800001)

同学们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得非常好。很快我们就来到了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播放课件)

(四)寻找神秘的数

1、这一关比前面三关难度要大,有信心闯过这一关吗?(有)如果想要闯过这一关,关键是把闯关规则看明白。请同学们翻到书的43页,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闯关规则,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需要我们怎么做?

(学生阅读闯关规则。)

2、你认为在这个规则当中,有些什么要求?

(学生分析要求)

3、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四个数字,同桌合作,按要求做一做,看哪一组最先找到这个神秘的数。大家开始吧!

(学生同桌探究。)

4、谁能说说你找到的这个神秘的数是多少?(6174)

5、同学们同意他找的这个神秘的数吗?(同意)

6、说说你找到这个神秘数的过程吧。(学生讲解探究过程。)

老师:同学们真是太棒、太聪明了,四关都被你们顺利闯过。

三、课堂小结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算式的规律,同学们的收获多吗?谈谈你都收获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结束语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通过对有趣的算式进行探索,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我相信,只要大家平时善于动脑,认真思考,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你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得表现。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6页例2。

教材分析:《垂线的画法》位于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是画规则平面图形的起源。它将直接影响到对规则平面图形的画图和计算。因此,它在整个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数学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也将影响到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能力。

2、认识垂线的性质。

3、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教具:,数学用三角尺一套,题单。

2、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

教学宗旨:突出重点,深化难点,拓纲务本,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问卷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总体上安排有: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2、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3、强化新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4、畅谈收获与感受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部分。

首先复习旧知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接着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你们会画垂线吗?从而激励学生去尝试画垂线。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通过“自己尝试画垂线——比较画法——演示”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那就是:

① 手握斜边,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② 两手配合,沿直线平移三角尺,使另一条直角边靠近指定点。

③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掌握了垂线的画法后,再次让学生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巩固正确作图方法。同时老师重点强调“重合、平移靠点、画线”这画法三步曲

二、难点的处理:

也就是探究垂线的性质。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此处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而后发现:点到直线的线段有无数条,有一条最短的。这时老师演示且揭示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

通过质疑“你是怎样画出这条垂线段的?”抽象概括与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是一致的。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强化新知、提高能力。

先独立完成分层练习题,写在题单上,及时反馈垂线的画法。

后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二人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第69页5、6题,并说说理由。

5、最后谈收获与感受,总结本课。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有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由“学习享受”转变为“享受学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