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默写新词

1.看图片默写新词。

用.课件呈现3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学生写出相应的新词。

①根据第1幅的内容,可默写“一望无垠”。默后反馈,了解学生默了哪个词。

②根据第2幅的内容,可默写“夕阳”、“柔光”、“波光粼粼”等词语。默后反馈。

③根据第3幅的内容,可默写“炊烟袅袅”。默后反馈。

2.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糊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果,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

▲第1句: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平、亮、清)

▲第2句:再读读这个“浮”字,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感觉来?(轻、稳、平)

▲第3句:为“悠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读这句话。(悠闲、自由自在、舒服、无忧无虑、从容、轻松自如)大家看,轻松自如地坐在船尾,自由自在地望望风景,无忧无虑地吸着土烟,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悠然”呀。

④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你们听老师读。

▲这句话,谁能比他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节: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象画面背。)

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1自然段。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独立认识本课“鸬鹚、垠、粼、章、舷、喉、吞”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鸬鹚、章、舷、喉、吞””等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渔家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初读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

(2)通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人的“悠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的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江南的鱼米之乡去看看,认识一下江南水乡那些特别的动物——鸬鹚。

鸬鹚对于我们北方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老师搜集了一些鸬鹚的图片,想不想看。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的生活习性。

师:刚才通过看图片,我们也了解了一些鸬鹚的生活习性等等,那么我们再看看我们的作者郑振铎是怎样具体描写鸬鹚的,我们先听一遍录音,在听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要求,边听边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录音)

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敏捷地下水捕鱼,渔人忙碌地挤着鸬鹚喉中的鱼儿,渔人喂饱鸬鹚划船离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师: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老师的心里好像浮现了三幅画面,我们今天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学习。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湖面平静,鸬鹚等待命令,准备捕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夕阳图)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湖面失去平静,鸬鹚敏捷地捕鱼,渔人忙碌地挤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捕鱼图)

(3)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

渔人捡小鱼喂鸬鹚后,划着小船回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渔舟唱晚图)

三、欣赏作者对鸬鹚的描写。

1、学习第一部分

师: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第一幅图夕阳图的美景,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带着大家去宁静的'湖面看看,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①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鸬鹚)

②这一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呢?

(宁静、悠闲、平静)

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份宁静与悠闲

(1)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问: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

(比喻、将湖面比作镜子)

(2)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垂柳不见摆动,稻天没有绿浪,显出宁静。

(3)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

(浮字用得好:说明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平浪静。)

(4)近处的那只船上,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悠闲)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很平静,他坐在船上悠然的吸着烟,望着湖面,他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陶醉了,一切显的那么安静。(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近处,再看前面作者的描写,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通着这些语句我们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

小结:这是作者写作的一个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可以从远到近,近到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或者按照方位顺序由东—南—西—北。

(5)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a、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b、在你的心中列队的士兵是什么样子的?

(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c、通过这句话,说明了鸬鹚是一只什么样的水鸟?

d、这句话中“等待”与“湖面平静”又有什么关系?

(他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捕鱼,说明湖面很平静)

段落小结: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近,由景—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但是,随着渔人的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平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并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湖面的情况。

(热闹、欢腾、繁忙)

(2)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①用的动词有哪两个?(跳跃、荡起)

②这时的湖面美吗?有多美,想像一下,叙述出来?

③粼粼什么意思?

④渔人的心情怎样?

⑤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会产生这种变化。)

⑥“一抹”什么意思?做一个动作?

说明了渔人对鸬鹚怎样?

如果老师把它改成一敲、一打、一赶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这样就体现不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也会把鸬鹚吓跑)

(3)过渡句: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齐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①作者抓住了渔人和鸬鹚的动作描写,我们找出来。

鸬鹚:(钻、扑、跳)

②通过这三个动词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鸬鹚动作快、迅速、敏捷、乖巧、训练有素、尽职尽责)

③鸬鹚跳上渔船做什么来了?(送鱼)

④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喉囊鼓鼓的)

⑤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鸬鹚是个捕鱼高手)

⑥假如你是这只鸬鹚,你此时想对渔人说些什么呢?

渔人的动作:抓、挤、甩

通过这三个动词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渔人动作熟练,干活利索,经验丰富等)

小结:这些动词用得非常的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时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捕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的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作者的心情怎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答)

闭上眼睛想象,你的头脑中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过渡:鸬鹚捕了这么多的鱼,十分辛苦,那么渔人又是怎样犒劳这些为他带来收获的功臣的呢?

3、学习第三部分

默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一条条抛小鱼给鸬鹚吃)

这时的湖面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平静)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开始做晚饭,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静过渡)

②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在跳跃了。)

③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起什么作用?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是平静的,现在也是平静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前后呼应,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上也能运用上)

四、全文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本文通过描绘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渔舟唱晚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美好生活,从而也使我们每个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同学们我们就要告别这个小渔村了,你想对小渔村的人们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夕阳图——平静

5、鸬鹚捕鱼图——热闹前后呼应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借助重点词句朗读(背诵)第一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读懂课文从湖面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写出了捕鱼的全过程。

3、研读课文,从中感受渔人捕鱼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物宁人静。

1、复习引入:又平又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映出了哪些美丽的景物?随机点击屏幕出示画面。

2、这是一幅又美又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读一读体会这种宁静。

3、自由轻读第一段,试着借助重点词句,把第一段背下来。

(二)研读——领悟捕鱼的情趣。

1、辨析“一抹”体会含义。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学得“抹”好在哪里?

4)交流:

——鸬鹚训练有素

——似在鼓励鸬鹚

——怕似惊动鱼群

——渔人享受宁静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趣。

1)研读2—4段,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

2)交流

——抹出了“粼粼波纹和浪花跳跃”

——抹出了“鱼”

——抹出了“渔人的忙碌”

3)合上课本想象: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表情朗读2-4自然段。

(三)体味——提升静谧意境

1、个别读5、6、7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

2、这里为什么用“恢复”?

3、研读: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又是一种的静?

4、你能把这种静读出来吗?

5、课堂。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渔人的忙碌和喜悦,并读懂了从鸬鹚等待命令到下水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

小学语文四年级《鸬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借助重点词句朗读(背诵)第一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读懂课文从湖面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写出了捕鱼的全过程。

3、研读课文,从中感受渔人捕鱼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物宁人静。

1、复习引入:又平又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映出了哪些美丽的景物?随机点击屏幕出示画面。

2、这是一幅又美又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读一读体会这种宁静。

3、自由轻读第一段,试着借助重点词句,把第一段背下来。

(二)研读——领悟捕鱼的情趣。

1、辨析“一抹”体会含义。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学得“抹”好在哪里?

4)交流:

——鸬鹚训练有素

——似在鼓励鸬鹚

——怕似惊动鱼群

——渔人享受宁静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趣。

1)研读2—4段,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

2)交流

——抹出了“粼粼波纹和浪花跳跃”

——抹出了“鱼”

——抹出了“渔人的忙碌”

3)合上课本想象: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表情朗读2-4自然段。

(三)体味——提升静谧意境

1、个别读5、6、7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

2、这里为什么用“恢复”?

3、研读: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又是一种的静?

4、你能把这种静读出来吗?

5、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渔人的忙碌和喜悦,并读懂了从鸬鹚等待命令到下水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