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书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教育的情调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情调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本月阅读了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克思·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内容并不多,177页,只有A4纸的一半大小。限于篇幅,这本书给出的结论较多,虽然也列举了一些实例,但是展开分析说理的不多。所以阅读体验不如之前几个月读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但是对我来说也是再一次强调了教育学中的一些重要的规律。

在本书的阅读中对于“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和方法又一次体会到了其重要性。书中提到了一位教授英文的朱老师,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对于一个个别单词拼写出现错误,但是给了满分的案例。这个例子中朱老师在拼写错误的单词下用横线划出,说明她并非看漏,但是鉴于该生近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还是给了这个学生满分,最终也的确极大地鼓舞了这个学生。这说明了表扬的重要性,也说明表扬也需要机智。书中也再次提到表扬不可太随意,不可无区别的给予。这样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同时当众表扬比私下表扬的效果更好。

书中还提到教育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还是教育者并不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因此也就无法共情,无法换位思考,缺乏敏感性。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小孩对周遭的环境有很大的好奇心,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大人没有去理会。但是之前在旅游时碰到一位年轻妈妈。我们一行人共乘一辆车,准备去一个小岛出海。小孩子问这个岛在哪里,这个妈妈就用自己的手和小孩的手一直在比划这个小岛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全程小孩子都在问问题,她也普及了很多小知识。当时就很惊讶于她的耐心和知识面。书里还提到两个不同的心理医生给儿童做测试,但是结果完全不同。前一个儿童一直在哭,后一个则进行的比较顺利。区别就在于后一个心理医生注意到测试的房间对于儿童来说是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在身边,所以会感觉不安,所以她把小孩抱起来,相处得比较融洽后,告诉他这个屋里有一些很好玩的玩具,一步步引导,结果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书中还谈了很多观点,比如孩子们怎么感受我们的“在”、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纪律的教育学意义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教育的情调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一书。这是一本耐人寻味、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的书,体量不大,内容浅显易懂。整本书表达流畅,没有深的理论,基本是采用故事的形式展开的。这些故事读起来很亲切,因为这就是你我的真实故事。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当局者迷”,被困在表象中,而作者抽丝剥茧,直击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到教育孩子的关键所在。

一、教育需要操作系统,但更需要底层逻辑。

现代生活节奏快,无论是阅读还是做其他事情,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便捷快速高效的通道或者方法。君不见,市面上冠以“几天学会……”速成掌握一项技能的书和课程都是爆款。对于教师而言,外出听讲座时,总是希望能听到能够直接拿来用的操作方法,而不喜欢听艰深的理论,总期望能够有一本《葵花宝典》写尽教育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对策。我不排斥好的方法,更不排斥好的操作系统,只是觉得如果只是停留在掌握几个招式的“浅学习”上,终究只能做一个“搬运工”,说不定连“搬运工”也做不好,毕竟教师和父母面对的是充满了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毕竟,教育讲究“因材施教”。

相对于操作系统,我更倾向于推荐大家去了解教育的底层逻辑,即教育的本质,儿童的秘密等,这些常识犹如武功的内功心法,需要日积月累去修习,好处是,一旦掌握,终身受益。教育便游刃有余,真正能够做到“嬉笑怒骂皆教育”“条条大路通罗马”了。这本书讲的即是教育的底层逻辑。

二、教育是科学的,但更是人文的。

毫无疑问,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就实际教育而言,如果过分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其实蕴含着一种危险。因为一旦我们把教育当作科学来进行研究,那么显然会以“抽象方式思考和谈论孩子,把他们分门别类。”比如,“内向的”“活泼的”“多动症”……事实上,“关于儿童‘科学’的理论化的语言很容易使我们忽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转而注意他们共同的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设想好的方法去回应他们”。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旦我们称一个孩子具有“注意力缺陷障碍”,一旦我们认为一个孩子有“行为问题”或是一个“低能儿”,一旦我们称某人拥有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我们就想立刻拿出写满了专业诀窍的文件包,试图从中找出一种具体的技术防范、一种行为疗法或医学疗法来对付这个孩子。这时,我们实际上忘记去认真聆听和观察这个特殊孩子。相反,我们用分门别类的语言把孩子分类,这种语言像真正的监狱一样将孩子限制起来。毫不客气地说,用技术的、诊断性的或工具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分类,实际上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放弃。比如,教室里那些被定性为“多动症”“自闭症”等各种“症状”的孩子,虽然这样的孩子确实客观存在,但一旦我们把他们用专业名词限制,往往就会忽略他们的可能性,等同于是放弃了。

而真正的教育显然更倾向于人文视域——关注具体的人,关注具体人在教育情境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即关注人的独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感性的观察体验比理性的分析更为重要,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三、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敏感性”和“机智”既是《教育的情调》一书中的高频词,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机智。

这本书告诉你,所谓的“敏感性”和“机智”固然有天生的,但对于没有天赋的人而言,并不意味着没有希望。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路都是靠人走出来的。先天不足,后天来补。方法不少,学习、阅读、反思、写作都是,但我更倾向于多和孩子在一起,多一些对他们的观察。

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一个和同伴搞恶作剧被抓到又不肯供出同伴的孩子是什么情境?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心理医生应该在怎么样的情境下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一直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催着孩子阅读,但是自己却在做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孩子对情绪和气氛的每一点变化都很敏感。一进门就能感受得到父母亲今天的关系怎么样;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孩子们就能感受到老师今天的心情和情绪怎么样。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是适合什么不合适的能力。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孩子或者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与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教育的情调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刚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觉得它很难得看下去,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倒像是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我自己的孩子现在一岁多,现在很喜欢问那是什么,即使是对于她认识的东西,她也反复地问:那是什么?以前我一直以为她是在玩重复的游戏,现在想想,其实她是想问: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途?这个能吃吗?我能用它干什么?她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名字,还想知道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

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我们要看懂眼神。眼神不仅能传达整体情绪,还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语言可能骗人,但眼神很难掩饰。观察体会眼神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教师也要运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于丰富的学识,热烈的眼神必然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热爱,你的眼神传达了你的经历、态度、能力、气质等,所以,丰富自己,才能拥有优秀教师的眼神。

学会反思。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教育的情调读书心得体会 篇4

4月,我有幸拜读了名作《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是由加拿大教学现象学研究者马克斯·范梅南和李树英教授合著的。这本书和以往我所读过的教育方面的书截然不同,作者不是一味地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分享来让我们理解生活体验,感知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全书共十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却又围绕着关键词“敏感”“机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正如书中所说“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范梅南只是想改变,哪怕是一点点我们对孩子的看法、对教育的心态。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看似无心,实则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做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书中提到每个孩子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尝试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记得在一节美术课上,有个男生美滋滋地来交作业。我一看他手中的作业,线条很乱,造型也不准,心中有些不高兴,心想:画成这样还美滋滋的。心里这样想着就随口说:“你画的是什么呀?你都没有认真画?”说着就在他的作业中改动了几笔。没想到他十分不高兴,一扭身就回到座位了。看到这情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办公室我还在想那一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我发现孩子的绘画能力需要培养,是在教师的不断鼓励和表扬中成长起来的。当孩子们美滋滋地向老师展示作业时,内心需求的并不是指导和挑剔,而是想诉说,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其实每个同学都渴望被“看到”,能得到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孩子来说,就有可能铭记一生。

这本书让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作为直接和学生接触的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教师应该拥有教育的机智与敏感,要个别学生个别对待,走入到当时的教育情境中,真正地关心孩子的所作所想。范梅南教授将以上思想发展为一门学问:教育现象学。它和以往的教育学观点不同,不是关注一些量化的过程和结果,如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关注更隐性的方面——孩子的内心体验,总之,它是一门探讨成年人如何和孩子相处的学问,这是教育现象学对我们现行教育最可贵的建议。

总之,教育是爱的事业,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用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来作为结语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