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安全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全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新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一:探究二氧化碳灭火及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探究活动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探究活动四: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一氧化碳可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三、小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内容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四、布置作业:
课本P118页习题
安全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教案 篇2
一、立标
知识点:
1、CO与CO2因分子构成不同而导致性质上的差异
2、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CO的物理性质、毒性及环境污染
重难点: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层次:
了解
掌握
了解
二、示标(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三、解标
(一)前提测评
1、 CO2的性质
2、 CO2的'制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导学达标
引入:2C+O2==2CO
虽然CO与CO2只相差一个氧原子,但性质不同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可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演示【实验5-10】 2CO+O2==2CO2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蓝色火焰,放热
(思考)怎样鉴别氢气与一氧化碳?
(2)还原性
对比氢气与碳还原氧化铜
演示【实验5-11】
CO+CuO==Cu+CO2
注意发生的现象,尾气处理
(1)毒性(煤气中毒)
CO的污染:汽车尾气、燃煤、炼制石油、森林火灾、海洋、陆地等腐烂物。防止CO污染空气,注意环境保护。
四、训标(投影显示)
五、结标: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六、测标(发放目标测试卡)
七、评标(互评,自评)
八、补标(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予以辅导)
安全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教案 篇3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气体无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气体无比空气略小难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点燃
2CO+O2===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
CO+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安全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教案 篇4
时值冬季,消防安全教育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一个重点。为使全校广大师生充分认识火灾及其危害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防自救能力,通过一系列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师生对“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一信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消防技能,提高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能力,增强了学校防控火灾的能力,确保了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不受损害。
主题科学
“治”火拥抱安全
目的
1、加深幼儿对火灾危害严重、防火意义重大的认识。
2、巩固防范火灾和火海自救的技能。
3、了解灭火常识,重点掌握科学使用灭火器,实现自救和“救他”
4、培养临危不惧、见机行事、科学“治”火的意识。
前期工作
1、提前布置幼儿去搜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火灾并了解其惨重后果。
2、布置幼儿复习关于平时学到的防范火灾和火海自救的知识,并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3、联系学校安全主任,准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班会形式幼儿对自己收集的资料和知识进行展示和介绍;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我当消防员”(消防小演习)。
教学过程导入:
展示消防安全教育课的相片,勾起幼儿对防火、救火知识的回忆。教师设疑:“为什么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讲消防安全?”尤其是冬天来了,天气干燥。引入到大火无情,面对残酷的火灾我们该怎么办的问题上来。
一、前车之鉴
幼儿展示其收集到的近年来有关火灾的事故案例,谈谈观后感,使幼儿确实能从他们自己收集的案例中体会到火灾危害和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过渡:火灾是死神的化身,无情的.吞噬了许多无辜的生命,可以说“火灾猛于虎”。既然火灾有那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尽量地避免火灾呢?
二、防患未然(由幼儿发言,教师总结,特别介绍生活中如何防火)
1、首先要树立这种安全意识,认识到火灾的极端危性
2、安全用火用电,注意一些生活中细节
3、经常保持警惕,排除生活中的一些火灾安全隐患
三、火海逃生——“逃生知识小测试”
很多时候我们自身虽然很注意火灾的预防,但是万一火灾在我们身边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怎么样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呢?观看《逃生知识》动画,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逃生知识小测试”,巩固防范火灾和火海自救的技能。
四、科学“治”火——“我当消防员”消防小演习
面对火灾,我们实在无力控制火势时应该懂得逃生自救,但是,很多时候,火势并未蔓延,火灾并未失控,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控制火势、扑灭火灾,避免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果真,我们不但能实现自救,还能“救他”。
1、播放视频,了解火灾的分类和灭火器的分类,懂得针对不同的火灾用不同的灭火器。
2、利用动画,测试幼儿是否掌握正确使用灭火器的知识,确保消防小演习的顺利进行。
3、“我当消防员”消防小演习。请学校安全主任黎强老师进行灭火示范。观看后,幼儿分组实际操作灭火器进行灭火,通过实践,真正地掌握科学灭火的技能。
五、总结
火灾无情,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火灾。万一不幸身边发生了火灾,我们也不要惊慌,要沉着冷静,用自己学的知识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合理利用消防器材,科学“治”火,实现自救和“救他”。最后,祝愿大家永远都平安、幸福!
安全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教案 篇5
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化学性质实验的组合设计和实施。
2、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回忆、对比、观察、阅读,初步认识CO的主要性质。
[讲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刚刚学过,利用对比和观察法来初步认识CO。
[展示] CO、CO2样品(CO的贮气瓶内有水)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快速阅读教材、讨论发言、填表记录。
学生:回忆已有的CO2知识、观察实物、阅读教材、师生对话、填表、对比CO2认识CO。
CO2
CO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可燃性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可燃
氧化性还原性
弱氧化性
还原性
与碱液反应
可反应
不反应
特性
有毒
展开: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CO的化学性质?
(明确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设计、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设计思路。
分组讨论、可用三个独立实验来验证,也可用一个实验全解决。
三个实验分别考虑时,可参考H2、CO2的性质实验,但要考虑CO的毒性改造装置,通过改造形成初步设计。
可燃性:改H2燃烧装置,倒扣烧杯内壁涂石灰水
还原性:改H2还原CuO的装置
1、普通试管改成双通试管
2、加尾气中CO2的检验、除去装置(石灰水洗气瓶)
3、加尾气中CO的处理装置(酒精灯点燃)
不与石灰水反应:改CO2与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在盛石灰水的试管口加双孔塞,加一尖嘴导管点燃CO。
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时,实验顺序为:
先检验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干燥CO装置、还原CuO装置、检验CO2的生成并除尾气中的CO2装置、最后点燃CO并检验CO2的生成装置。
组织交流:
强调CO的毒性,讨论防毒的几种办法,强化环保意识。特别是检验还原性、与碱液反应情况时要考虑CO的吸收和处理。
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说明设计意图。其他同学质疑。
充分讨论后组内再修改方案。
CO尾气处理的主要方法:
1、点燃(无CO2)
2、回收
实施方案:
首先组织同学讨论实验步骤(一个实验组),再次强化防毒意识,确保实验成功;
然后协助代表组实验;
提醒其他组记录实验现象。
选出一组代表(设计一个实验的小组代表)
讨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连)
2、检查气密性(查)
3、装药品(装)
4、通CO气体(通),立即点燃尾气(点)
5、加热氧化铜(点)
6、先停止加热(灭)、再停止通气,停止点燃尾气(停)
在教师监控下、在毒气柜内实验。
其他小组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化学实验。
同时第三次强
调在实验室使用CO时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自愿发言
总结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总结毒性
在实验室使用CO时注意通风、尾气吸收或处理、操作要得当,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环境保护。
结束:讨论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产生、应用、尾气处理等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CO的产生、防毒与中毒处理、用途,形成对CO全面、辩证的认识。
思考、讨论、发言、答题
讨论课上思考题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吗?
2、冬天,在已发动但未行驶的小轿车中取暖,引起汽车尾气中毒,如何处理?。
3、钢铁厂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氧化铁炼铁,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
形成认识:
1、CO有毒,利用其性质考虑处理CO,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确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会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化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记录课后思考题:
调查你身边产生CO较多的地方,了解或设想处理方法。课后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全班展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