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外国诗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国诗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外国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1
教具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写作训练。
外国诗教案 篇3
【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述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忙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三、整体感知
在反复朗诵中体味蝈蝈和蛐蛐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生成研究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参见《读写导航》):
1、《蝈蝈与蛐蛐》一诗从结构上看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从哪两句诗能够看出来两部分的资料是如何巧妙联系起来的
2、理解诗中虫鸣的内在好处。
3、《蝈蝈与蛐蛐》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述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4、《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请结合诗句举一例,用你自己的话谈谈诗美在哪里
外国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