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1
《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一、教学效果
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意。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诵读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整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
1、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而且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诗意,环环相扣,浑然天成。而且读的形式多样化,避免了重复无趣的低效诵读,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范读等方式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瀑布图片,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呆了,自然而然地对这首诗有了想要了解、渴望接触的愿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
1、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处理,一味地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
2、没有加强对诗中具体词语的理解,如“尽”是“消失”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佳话,没有让学生结合以后的学习、工作进行了解,还需下一课补充一下。
处理,一味地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
2、没有加强对诗中具体词语的理解,如“尽”是“消失”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佳话,没有让学生结合以后的学习、工作进行了解,还需下一课补充一下。
四、改进措施
“书读百遍,其意自明,其情自见。”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有感情地吟诵,体会出诗的真味。同时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本课有序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去,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实际,突出了展示的生动性、对话的多元性。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2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诗意和作者。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们接触过“文包诗”的格式,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又重新接触这种文本格式,一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这篇课文和《咏华山》还是有区别的。《咏华山》是通过记叙的方式向我们出示了“文包诗”的格式,而本课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英英学了古诗之后主动与人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教育我们每个学生要养成主动与人交流的学习方法。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让学生读后说想法,而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分角色表演。
在上课伊始,我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学生们在视频中初步地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每篇课文朗读至少5遍以上,这样才能令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学生自己去寻找想要合作的小伙伴,一人演英英,一人演奶奶。我看到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都不想听老师干巴巴地讲课文。
在表演之前,说明要求:在5分钟之内,争取把对话的内容了解,并能轻松自如地表演出来,特别强调了第二部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话的内容也比较多,所以这部分可以看着书读,但最好还是要能够背诵下来。接下来的5分中,除了马某某,其他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开始表演了。我看到她自己在那里闷闷不乐的,不能让她自己坐在座位上,因此,我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我配合着。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尽情地表演。有的同学为了能够被老师肯定,在不断地练习,并把第二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了。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都几乎准备好,就等着“一决高下”。学生们跃跃欲试地争相举手,都想第一个表演。为了起一个不错的开头,让一组优等生来表演,并让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说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在表演的时候自己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学生们表演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更加轻松地展现,和他们开几句玩笑,“这位奶奶好可爱呦”“这位奶奶好瘦小呦”“这位奶奶长得真漂亮”……这样既让学生们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还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可谓“一石二鸟”。
学生们在表演中尽情地表现出了英英和奶奶对话的表情和语气,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个个都彰显本性,甚至有的同学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你都能把第二部分背诵下来,我会比你背得更好,学生们在这种你争我赶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要勇于突破自己,具有永攀高峰的决心。
在表演结束后,让学生们说说在表演中自己都有哪些收获。“我的收获是百分之百”“我了解了《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我明白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我并没有过多地讲解对话的内容,学生们在表演中自己感悟到,领会到的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是比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的效果要好,还提高了学生们概括总结的能力。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李白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心情,结合第二部分的对话内容对《静夜思》中每句诗进行了分析,并让学生在书中标注出每句诗的含义,把“疑”“地上霜”“举头”“低头”等词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进而了解了作者在月圆之时,见到的皎洁月光映在自己的窗前,仿佛是地上的“白霜”,暗含了天气的寒冷,更多的是表达了作者只身在外的孤寂之情,借以月光,想起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3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绝句》如细笔勾勒出祖国山河的美;《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两首教学有所不同。《绝句》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4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