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语文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繁星》语文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繁星》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语文中阅读的教学不仅仅是掌握文章的语句,学习写作的技巧,阅读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由衷地感到把我们祖国美好的语言文字传授给学生,把名家名篇推荐给学生,尤其是从小在他们心中撒下对美的文字、真的情感的热爱与认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要做到这些,光读读教科书、教学参考,光学习一些讲课技巧,光会在讲课时“炫技”是远远不够的,扎实的语文功底、文化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支撑课堂教学的支柱。

1.夯实基础,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向读者传达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时代的我就非常熟悉、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在教学时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巴金深沉的感情在叙述中回荡,有实有虚,挥洒自如:有对母亲的甜蜜回忆之情,有对未来充满坚定乐观之情,有对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有对人生理想的献身之情。有了对文章透彻的理解,我才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基调,用心灵的声音缓缓道来。可见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予以再现和还原。

2.积淀底蕴,融入宽泛的文化元素。

通常在教学诸如《繁星》这样的散文时为了烘托气氛、带动情感往往会配上一段乐曲,但并不是什么乐曲都适用的。我考虑到《繁星》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较为舒缓,于是我选择了一段钢琴曲《海边的星空》为教师的全文范读配乐。这段钢琴曲曲调明朗,节奏舒缓,听觉上给人宁静宽广的感觉,一曲终了,效果极好。而文章最后一节描写海上情景的'段落请学生朗读,我考虑到当时的时间是夜里,周围环境是大海,气氛是安谧而又充满着神秘,于是我想到了《小夜曲》。但《小夜曲》有多首,有舒曼的、舒伯特的、萧邦的……最后我选择了托塞里的《小夜曲》,它悠扬中不失明快,轻盈中流露着深沉,整个曲调洋溢着夜的静谧、柔和与宽广,和文章最后一节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处。果然在教学时这段配乐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深情地朗读了文章,带领他们走进了美的境界。

从这个教学案例及反思中,我真切地感到要上好一堂课,当好一名教师,真正的功夫在课外,文学、音乐、美术、艺术、历史、文艺理论……一切都应该有所涉猎,有的更需要潜心钻研琢磨。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站在讲台上胸有成竹,指点驰骋间才不失为一名为师者。

《繁星》语文教学反思 篇2

1、出示作者及代表作,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会更好。

2、解决问题,要交给学生梳理文本的方法。

3、可以对课题进行提问“繁星”,这样“密密麻麻”这个词就可以解决。

读的少,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太模糊,没有为后面的交流做好铺垫。

在反思总结后我开展了第二课时的“写练环节”,在第二次补救学习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的迸发,在一篇篇“小练笔”中我看到自己的课堂中学生如点点星光照亮了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其实,学生才是课堂中最亮的'星,作为教师永远要把蔚蓝的星空,广阔的舞台留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才会有兴趣有动力,老师的教才会有源头活水,教学才能点亮星光闪闪,汇聚灿烂星河。

《繁星》语文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基本上是按照朱老师的思路上的,还参考了一位同行的教案,对朱老师的教案进行了微调,刚好一节课上完。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疏理结构

先初读课文,介绍作者,理解字词,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出时间和地点的线索。

第二板块:寻找星星,体会情感

顺着时间和地点的线索,找到不同的时间、地点,描写星星的样子的'词语。

接着,再思考课文哪一段写了想到的?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找到第三自然段。而第一、二自然段没有写到想到的。这时,出示《繁星》的原文,默读原文,看看一二自然段想到了什么?学生也很快找出来。

最后,让孩子比较阅读教材课文和巴金的原文,哪个更好。他们都觉得原文更好,但说不清理由。在我的引导下,读出这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还和后面的“母亲的怀抱”前后呼应,更强调了对母亲的思念。

这时补充介绍巴金创作《繁星》的经历,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情感。之后,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总结出“依恋、思念”,我再补充“喜爱”一词。最后,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目标的达成

这份教案的思路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法,作者通过写所见所思,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写景的文章的重要写法,即借景抒情。

课后,有一个问题,学生在做配套的练习册第二题时做得不太好。“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象菜园上空那片蓝天的景色,用1—2句话写下来。”在课堂上,没有强调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后来,和老教师沟通,她的方法很好,就是“讲—读—背—练”,先让学生讲自己的画面,学生表达不清,就读一读老师给的范例,试着背一背,然后隐藏范例,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画面。我后来在自己班级用了这一套方法,孩子们在表达看到的画面时,明显表达更清晰流畅了。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时就是从朗读、背诵、模仿开始的,这些基本功还是需要和必要的。所以,在备课时,也要将这个基本的要素放进去。

《繁星》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却是巴金先生的名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讲解时可能不会像精读课文讲得那么详细,但也应当格外重视。对这堂课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如下。

1.了解背景,整体把握。

上课开始,我先引入了冰心的一首小诗,引导学生想象星空的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在对课题的理解中把握课文内容;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而且背景的介绍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2.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讲解课文时,我注重分自然段让学生理解。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其中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后面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三个时间点观看繁星的情况,这也是课文理解的重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找出表明三次观星的时间、地点、景象以及作者感受的词句,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在比较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三次描写观星的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要引导学生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3.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在课堂上,讲解课文的同时,我还适当地穿插了两处仿写训练。一是仿写“我爱________,但我也爱__________”的句式,学生通过仿写练习,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对满天星星的喜爱之情;二是仿写夏夜观看星空的景象和感受,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而且能激励他们发挥想象,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研习课文,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训练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通过感知作家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语文教学便真正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本文,在教学时就应抓住作家感受自然时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感悟,并在语文活动中做积极、有效的实践,使课堂教学始终在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的教学,自己感觉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仍然感觉自己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教学设计不当,导致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欠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应当挑选重要知识点讲解,多留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这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改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