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1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如春花竟放,香飘满园。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效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仍要注重基本能力之培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琅琅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以上如此种种行为,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在实质却把学生引入了无序、盲目、混乱的学习状态,如此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自不必说,更不要说高效二字了。所以强调自主,要有的放矢,要有目标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
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在合作学习中,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使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简单。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2
这周的例会,王老师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了公开的发言。听了王老师的发言,我收获颇多。
首先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一点对现在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应该放手给学生,可如何放手,往往无从下手。听了王老师介绍的他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我深受启发。
其次要有效的备课,平时我的备课无非是课本和教参,可是王老师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数。一定要搞好二次备课,有些环节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实效的环节及时删去,在上课过程中,特别是处理问题的一些细节上,有时会有一些非常好的灵感,但是这样的灵感有时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对这样一些的好的`方法,这时要及时做好记录,有时等上完课就会想不起来了。王老师的做法我深感佩服,课本我们教了很多遍,可是我们注意吸取教训了吗?教学经验从哪儿来,可能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堂。
总之,教无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但是我们都能像王老师那样善于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积极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一定也会像王老师那样,成为一代名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3
自教育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新课标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标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一些。这些普遍行为是: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这些,仅仅是本人现在的一点反思而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早上,我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听课的有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学校语文教研室人员以及各村小语文教师。本次公开课,我上的是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奶奶的白发》。孩子们见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都表现得比平时积极听话许多,上课的时候也很遵守纪律。
公开课结束之后,我先自我反思了一次,我认为自己经验不足,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有不少问题,晚上放学后评课各位语文老师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总结了一下,一共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虽然以班级留守儿童和奶奶的'合照来做引子,很贴近生活,但是,导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不能一目了然的引入课题。
第二,在朗读的时候,我应该加入再读课文部分,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多次朗读。
第三,在一类生字、二类生字教学方面,应该以一类生字为主,而不是先拼读二类生字,二类生字若在组词以及读课文的时候带上可能会更好。
第四,在生字书写方面,应该图文并茂,而不是传统式的一笔两笔笔顺教学,这样孩子们感兴趣的同时更加乐于接受,愿意去学。
总之,这节课是我成为特岗教师以来的第二次公开课,较第一次有进步,但是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此谢谢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5
十二三岁的年龄,本就是玩的时候,如果非要让七年级新生向高中生那般老成、稳重的坐在教室里静静的听老师讲课,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一点严酷。可以说,任何一种过于长久单调的活动对学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充分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调动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寓教于乐。什么是寓教于乐?就是在教师引导下,从情感教育入手,给学生爱与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愉快、主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苦学变为乐学。
一、寓教于乐,将音乐引入语文课
要想寓教于乐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必须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得以体现。教师的“乐”教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它是乐学的前提。为达到乐学,可将音乐引进课堂,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
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学习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比如说,学习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1课《绿》时,教师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相关的幻灯图片,边感受朗诵时的情感起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朱自清笔下那醉人的绿,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用音乐配合,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轻柔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影子的善良、可爱;柔媚的音乐更能调动出盲孩子孤苦无一时学生的同情。音乐使学生感知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关爱。在进行美育和热爱自然的教育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角色表演,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乐中学习兴趣是人们工作和学习的驱动力,有兴趣才能引起大脑的兴奋、观察、思维、记忆等活动,才能最有成效,为帮助初一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情感,可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表演活动,进行乐中学习。如《羚羊木雕》一课,可请学生分别扮演“我”,父母,奶奶,万方及万方妈妈。在表演时,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通过这样直接的演示,同学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朗诵能力。
三、美化板书,图文并茂
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文章结构的屏幕,是教师教学使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每一堂课的眼睛,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有很大作用。一幅精彩的板书设计,往往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它集直观、形象、生动为一体,既将课文内容直观展示,又别具一格。如《看云识天气》一课,在教学时,用课件将板书和图片结合起来,图文兼备,学生一目了然。这就体现了初一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学特点。
